• 46阅读
  • 0回复

中国铁路何日走出“瓶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2
第1版(要闻)
专栏:经济上台阶交通怎么办

  中国铁路何日走出“瓶颈”(上)
本报记者张国荣
编者按:本报从今日开始,将对我国交通运输严重滞后的问题,进行系列报道。总的题目是:《经济上台阶,交通怎么办?》这次系列报道,一方面揭示交通滞后的严重状况,以便使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另一方面报道一些典型经验,集思广益,探讨如何用改革的方法,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这一带全局性的问题。
春运年年有,今年最紧张。
鸡年开始没几天,中国铁路就被汹涌的客流冲击得摇摇晃晃。
百万川军奔广州,十万民工下浦东。京广线告急。京沪线告急。湘渝、成昆等铁路主要干线全部告急。
列车爆满。车站爆满。到处可见滞留的人群。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春运以来25天里,铁路已运送旅客7117万人。日均客流量326万人,高峰时达348.6万人。
为此,国务院要求铁道部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全国增开临客4600多列,少开行货车5000多列。把棚车、备用车等能用上的全用上,列车由十几节,增加到20节、25节,甚至30节。就是这样也难解燃眉之急。趟趟列车大都超员100%以上。一尺见方的茶桌上挤坐3个人。一平方米厕所里竟挤站十多个人。行李架上,座位底下,全是人……
对此,旅客火气大,列车员泪汪汪。人们在问,解放40多年了,我国铁路运输为何还如此紧张?
中国铁路早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货运只能满足60%,客运天天是高峰。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只得“以运定产”
其实,我国铁路运输紧张,并非今日始,只不过今年春运显得更加突出罢了。根本问题是中国铁路发展严重滞后。
货运,年年紧张。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8%,而铁路货物发送量仅增长3%。不是没有货,而是运不了。
目前,全国各地提出经审核的要车计划日均12万辆,而铁路只能装7.3万辆左右。京广、京沪、陇海等主要干线和主要枢纽,能力早已饱和。铁路“限制口”增加到24个之多。过“限制口”的物资满足率一般不到40%。一些用户因要不到车皮而痛失国际市场。
由于铁路运输能力限制,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只得“以运定产”,特别是“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的煤炭。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到山西视察,看到露天积压待运的煤炭风化自燃,心痛得流泪。而东部沿海地区又常因缺煤缺电,不得不限产停产。
我国的能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运输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近两年来,因铁路运力不足引起的能源紧张,国家每年损失产值近4000亿元,减少利税500亿元。若能适当加快铁路运送货物的速度,以全国流动资金节约10%计,一年又可节省500亿元。
去年3季度,在国务院经贸办召开的限产压库会议上,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叫苦:铁路运力紧张,大量物资调不出,运不进。
黑龙江省计委反映,进关物资已积压了300万吨。辽宁省反映,省内200万吨物资积压待运,限产压库促销工作难以为继。云南、贵州磷矿石运不出来,严重影响各地化肥厂生产。宁夏、青海、甘肃、新疆,大量的棉、盐、糖、油急待外调,全挤一个“天水口”,运力分配难以平衡。四川更是苦不堪言,当地新编民谣说:“今日蜀道难,难在铁路进出川。”
面对如此局面,铁路部门的同志也是心急如焚,深感不安。
客运,天天是高峰。列车一般超员50%—70%,高的达100%以上。全国每天约有80万人站着乘车。过去是“站上海”,现在是“站全国”。
解放初期,我国铁路每年运送旅客1亿人次,而去年却高达10亿人次。客车由14节最多增到30节,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乘车难问题。我国平均每人每年乘火车不到一次。而日本为65次,法国为14.7次,印度为4.1次。就是这种极低水平的旅行消费,我国铁路也已经不堪重负了。
今年春运40天,全国有1.18亿人通过铁路大转移。一些外国朋友对此很不理解。1亿多人!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世界上一些国家就是“倾城倾国”出动,也达不到这个数字。这,就是中国的国情。
中国铁路数量少,装备水平低,全国人均铁路不到半截铅笔长。铁路长期以来超负荷运转,是以降低安全系数、牺牲旅客货主利益为代价的
我国铁路已有1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全国共有铁路2.2万公里。解放40多年来,累计修建新线3万多公里。到1992年底,我国共有营业铁路53890.4公里,其中复线13703公里,电气化铁路8742.8公里。
按每万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网密度,我国为56.1公里,居世界第70位之后。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为208.4公里,是我国的3.71倍。
如果按每万人拥有铁路量计算,美国为8.3公里,日本为7公里,印度为0.8公里,我国仅有0.45公里,人均4.5厘米,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
可是,就是这人均4.5厘米的铁路,却承担着我国货运总周转量的70%以上,客运总周转量的5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量增长速度总是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而铁路运能的增长又落后于运量的增长。1991年与1949年相比,我国铁路完成客货周转量增长42.9倍,而同期铁路的营业里程仅增长1.4倍,机车只增长2.4倍。
据有关部门测算,在我国,工业产值增长1%,铁路货运量增长0.5%,二者之比(弹性系数)为1∶0.5时,铁路运输比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0年至1985年,我国工业产值与铁路货运量增长速度之比为1∶0.4,“六五”后下降到1∶0.3,近二年又降到1∶0.2的低谷。
现在,我国铁路负荷强度每公里高达2579.4万吨公里,是美国的3.43倍,印度的3.28倍,日本的1.98倍。苏联解体后,我国居世界第一位。每台机车年产量比美国高1/5。每辆货车年产量比美国高2.8倍。每辆客车年产量更是世界之最。
目前,全国铁路每天开行货车2万列,客车2000多列。主要铁路干线列车平均间隔时间不到10分钟,最短的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如此高的行车密度,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当人们称赞我国铁路以低水平技术装备,赢得与当今经济发达国家现代化铁路相媲美的经济效益时,一些专家尖锐指出,这是以降低安全系数、牺牲旅客货主利益、使许多生产能力闲置、国民经济低效运行为代价的。可以强撑一时,却难持久。不出事故,是侥幸;出重大事故,就是惩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