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好心未得好报——谈家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

  为什么好心未得好报
 ——谈家庭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单光鼐
近几年来,相继发生几起小学生被家长体罚致死的事件,实在令人震惊。
由此引发出来,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1、除了分数以外,我们还应看重什么?家长打孩子大多直接起因于成绩不好或学习上出了问题;其次就是顽皮或“不听话”。不少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从根儿上讲,是为了孩子升入高一级的“重点”学校。认为这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才”还有许多非智力因素,诸如:意志、毅力、性格、品质、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及抽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劳动观点、人际关系及美育、德育、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训练。北京市东城区某小学低年级的一个班,32人中有10人不会穿衣服,每天由父母亲为他们洗脸洗脚。不少中、小学生(乃至一些大学生)只知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生活不会自理,动手能力差,不知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失败和挫折,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诸如不知体贴父母和为他人着想,等等。很难设想,这样的孩子能够成才。
2、生活的道路到底是“一元化”,还是应当“多元化”?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每个人应当开辟适合本人条件的生活道路。可是,我们不少家长的价值观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固执地搞“一元化”。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观念上的一个很大的误区。
3、家庭教育是否应注意“阶段性”?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发展有三个阶段,即:无道德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无道德阶段即婴幼儿时期,他律阶段,即青少年时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强制地从外界向青少年灌输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自律阶段,即成人后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原则,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遗憾的是,如今有一些家长在对自己孩子的家庭教育活动中,要么长时间地停留在“无道德阶段”,百般溺爱,有求必应,根本不对孩子提出道德要求和生活技能的要求;要么只注意“他律阶段”的惩戒作用,在家教中滥施高压,对孩子严加约束,稍有越轨就怒斥重呵,以致使孩子小小年纪就温顺老成,活泼不足。
4、为什么“好心未得好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前几年主持过一个调查,问卷对象是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美国13所高中的1052名学生,中国大陆21所高中的1220名学生。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日本高中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母亲;美国高中生的答案:第一位是父亲,第二位是个球星,第三位是母亲;而在中国高中生的答案里,前10位最尊崇的人物中竟没有父亲和母亲!中国的父母亲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做出的牺牲是世界上少见的。殚精竭虑却事与愿违!问题就出在家长对子女操心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尤其是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过高,使他们“受不了”。不让子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准看课外书,不准玩棋,不准踢球、不准……于是,孩子们也就不得不为自己的一丁点儿“独立”和“权利”与父母进行种种抗争……有人感叹历来的家长没有像现在的家长这样给予孩子这么多的爱,而从来的孩子也没有像现在的孩子这样厌烦家长厚重的感情。我们是不是应该删去一些父母的意志,多匀出一些位置,让孩子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完成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