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康惠电子公司的老板——“钢铁嘴,豆腐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2
第4版(要闻)
专栏:记者在基层

  康惠电子公司的老板
——“钢铁嘴,豆腐心”
本报记者沈兴耕
春节前夕,我在广东省惠州郊区的一家中港合资企业——康惠电子实业有限公司采访,听到的一件事特别耐人寻味。
1991年5月,有一个人经港方代表沈达彬介绍来到康惠公司,并被安排在一个部门当经理。然而干了没有多长时间,他就不辞而别了。据说是嫌这里的工资低。这位先生跳槽到了广东某地的一家外资企业,工资比康惠高了近一倍,但心情并不愉快。原来老板对他不大尊重,尽管他还是一个职务相当高的管理人员。所以前不久,他连续给沈达彬写了两封信,要求重新回康惠工作。他在信中列举了一大串事实,回忆公司领导过去怎么器重他、关照他、体贴他。他写道:“人总是懂得情意的。……这次回康惠,不求任何职务,不求薪酬多少,只求一个‘解脱’!”
近日得知,此人春节后已在康惠上班了。
“沈老板,过去我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评价‘三资企业’:效率较高,报酬也不低,但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基本上是冷冰冰的。现在从康惠的情况看,也不尽然啊!”
“是的。”沈达彬说,“办好企业,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人。因此自然就少不了尊重人、关心人。”
这位沈老板1964年毕业于内地某军事工程学院,后来在上海广播器材厂搞过产品开发工作。1985年到香港“康力集团”属下的“康力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任职。因此他对香港和内地的情况都是很熟悉的。
他说,香港的企业管理严格,追求效率,但一切都讲钱。老板对工人罚站之类的现象是常有的,听说内地一些合资企业也有这种情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讲比较冷淡。大陆的国有企业,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人与人的关系要融洽得多,就是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严重。他告诉我,他在康惠追求的就是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康惠公司是一家生产“CONIC(康力)”牌彩色电视机的企业,创办于1990年,现有员工900人。投产第一年,由于管理不善,加上“生不逢时”,公司出现了严重亏损。1992年1月,沈达彬出任总经理后,对公司进行了一系列整顿,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注意做人的工作。他们一方面给各类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力争做到人尽其才。另一方面就是帮助员工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去年中秋节前后,由于食堂卫生不洁,近200人出现食物中毒。公司领导闻讯立即动员抢救。送人的汽车不够,就把自己的车子也派出去,并在医院轮流值班,日夜守候,使病人很快康复。对于部分愿意扎根这里的技术骨干及管理人员,他们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户口问题和安排家属的工作。
以上做法对于增强公司内部的凝聚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虽然康惠给员工们的报酬在“三资”企业只能算是中等,但不少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了对公司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职工队伍基本稳定。去年他们还通过多种途径从内地的高校等单位招聘了30多名各类人才。
“当然,关心是关心,对员工们的要求我们还是很严格的。”沈达彬特别强调,“有些事该批评的就是要批评;调皮捣蛋而又屡教不改的,还要‘炒鱿鱼’,即便是亲戚朋友也不客气!”
对于沈老板的为人及治厂之道,康惠有人概括为:“钢铁嘴,豆腐心。”我想多少有那么点意思。
严格的科学管理,加上细致的思想工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1992年,彩电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康惠仍然摆脱了困境。这一年,他们共生产各种型号的外销机和内销机16万台,并全部销出,还把上年积压的电视机销出4万多台。销售额达2.94亿元。不仅还了1.3亿元的贷款和欠债,还实现利税1200多万元,创汇1800万元。产品质量也大有提高。
希望康惠公司在新的一年里给更多的家庭带来“康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