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不要忘掉农业这个根本——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论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2
第5版(理论)
专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笔谈

  不要忘掉农业这个根本
——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论述
孙文盛
在邓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的论述。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农业的战略意义,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该把农业放到恰当的位置上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搞宏观经济,应该把农业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这是在正确分析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人口80%是农民,这就成为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首先,农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将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那末,第一“是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如果农业生产形势不好,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其次,农业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80%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如果农业生产发展形势好,农民和农村稳定了,就摆稳了大多数,天下就大定了。总之,农业的稳定发展,乃是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他反复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不忘农业,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地位。对于农业的发展,要有一个战略考虑,要有一个全面规划,要有一个总的目标。这个总目标就是:到2000年,粮食产量要达到4800亿公斤。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达到这个目标,做到粮食基本过关。其次,各行各业都要支援农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工业要为农业服务。“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搞好农业生产。”社会各个方面都要把发展农业看作自身的任务,积极做好支援农业的工作。
当前,很有必要重申农业是基础的问题。现在,有些地方,有些同志,看到农业连续几年丰收,就误以为农业已经过关,因而出现了忽视农业的苗头,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应该明确,农业总产值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减少,绝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的丧失。相反,“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必须坚持不懈地把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贯彻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而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邓小平同志认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乃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关键。他在谈到农村改革问题时指出:“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全国80%的人口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之所以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1978年,邓小平同志具体地分析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途径,指出,最基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尊重农民的自主权。“一个生产队有了经营自主权,一小块地没有种上东西,一小片水面没有利用起来搞养殖业,社员和干部就要睡不着觉,就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我们这些年来搞改革,有一条经验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出权力下放。”二是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历史唯物论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行动的动力,积极性不可能离开物质利益而产生。“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只有重视并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该看到,当前农村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突出问题。如: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卖难、价格低、“打白条”的现象严重;应该给予农民的某些优惠措施不到位、不落实;巧立名目加重农民负担的不正之风相当盛行。这些问题,直接地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群众感到很不满意。如果解决不好,就不能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农业生产就有滑坡的危险。因此,全党同志应该警醒起来,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农民利益,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农业的发展要依靠政策和科学
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正确的政策可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群众致富的本领,这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两个轮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改革、开放、搞活”这一总政策,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具体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整个农村经济活跃和繁荣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党的十四大之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春潮开始涌动,它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走向新的阶段。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好一系列的政策问题,包括农副产品的价格政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的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的政策,等等。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农副产品价格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应该是,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确立“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理顺价格关系,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要求,促进农副产品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改变,使市场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能够体现出来,并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国家还要建立运用税收、信贷、财政等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和仓储运输体系,建设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建立保障机制等。这些方面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果不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单靠农民本身的积极性,农业也是不可能高速度发展的。只有把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地向前发展。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一个种子,一个肥料,还有多种经营,潜力是很大的。”“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可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决不仅仅是一个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条件还不成熟。根据这种情况,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应该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多从改良品种、肥料、饲料以及发展生态农业等方面进行努力。“要大力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作物单产、发展多种经营、改革耕作栽培方法、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都要靠科学。”邓小平同志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论证了科学技术对于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制定了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既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运用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掌握市场信息,还是提高产品档次、增强竞争能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出人才,出质量,出效益。同时,科技本身也要进入市场,以更好地应用于生产领域,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切不可忽视农业科学技术。要搞好科研,组织农业科学重点项目的攻关;要搞好推广,组织农民学习实用农业科学技术;要搞好应用,兴办肥料工厂、饲料工厂、种子公司。只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才能保证我国的农业发展上新台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