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自筑“凤凰巢”——温州市瓯海区永中镇农民建城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4
第2版(经济)
专栏:走向城市化——崛起的小城镇

  自筑“凤凰巢”
——温州市瓯海区永中镇农民建城记事
本报记者夏珺

1987年10月12日,坐落在温州东南沿海、瓯江南岸的永中镇好像吃了“兴奋剂”,骤然躁动起来。
原来,镇里准备集资建一批4层高的住宅楼。通知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规划中只有250套房子,报名的农民超过1000户,是拟建房数的4倍!镇里决定采取公开抽签的办法确定。先“卖”入场券,5万元1张,“买”到的有资格抽签,抽到算幸运,抽不到的如数退款。
本想通过这个办法控制人数,不料“买”者络绎不绝,银行、信用社的十几个点钞能手整整忙了一上午。截止时间到了,一名挤到前面的中年妇女竟一下子跳上柜台,将半口袋人民币放到桌上,“抢”到了最后一张入场券。
记者不久前到永中采访,镇长陈思铨讲述几年前发生的这生动的一幕时,仍激动不已。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使得农民生来就是农民,注定得跟土坷垃打一辈子交道;而城里人则天生就该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如今,一部分地区农民们富裕起来了,要求享受城里人所享受的一切,也许这就是他们要建设自己的城镇的原始冲动吧?

陈镇长说,这种冲动肯定是有的,而且是几代农民的梦想。但将梦想变成现实,还得靠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永中镇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打破了过去单一封闭的旧经济格局,商品生产,种养业、加工业、商业迅速崛起,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197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30万元,到1986年发展到4000多万元,增长6倍多,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也打着滚地增长。1978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6%,1986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0.7%,工业上升为69.3%,而个体、私营工商业、运输业、服务业的经营额更是异军突起,达3500万元以上,接近全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同时,有70%左右的劳动力从人均3.8分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他们大都聚集在古老狭窄的小镇上。
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流物流的急剧增加,个体、私营企业的崛起,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等等,使只有一条仅4米宽、400米长的寺前街的小镇显得那样局促、拥挤……
镇领导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建设小城镇的步伐,不仅外来的工商业者留不住,就是本镇的农民也会分流到外地去。他们请来建设部、省建设厅、天津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所的100多名专家到永中考察、论证,编制了城镇建设总体方案。
三美好的蓝图绘好了,但钱从哪来呢?靠国家投资,不可能;镇财政也拿不出那么多钱。要干,只能是通过集资,农民出钱建自己的城镇。
从1985年起步至今,永中镇通过农民集资共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亿多元,修道路、盖楼房、建市场……短短几年工夫,永中便“旧貌变新颜”了。80多栋四五层高的楼房拔地而起,近千户农民搬进新楼,一户一个单元,底层是店铺,楼上是住宅。我随意参观了几户农民家庭,家家居住面积二三百米,居室装饰一新,厨房现代化,层层都有卫生间。
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条件的改善更令人鼓舞:
——新建6条、4.3公里纵横交错的水泥道路,其中,罗东大街宽30米,长1.2公里;
——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工程和水库引水工程,改善了农民饮水条件,解决了全镇工业用水问题;
——新建排污站和8公里长的排污管道,通过沉井、泵房处理生产、生活废水,新建70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和47座冲水式公共厕所;
—— 一座7层高、2500平方米的邮电大楼拔地而起,新安装4000门程控电话,全镇7000户人家有一半以上安上了国内国际直拨电话;
——新建镇中、小学、中心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等,计8000多平方米;
——投资1200万元建成闭路电视台,可收看8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比温州市看得还多;新建改建敬老院、文化站、老人活动站、歌舞厅;
——街道两旁、环河公园、黄石山上植树50多万株,绿化美化了环境……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永中镇逐渐形成了钢材、阀门、建材、服装、家具、小商品、农副产品等“七大市场”,去年成交额突破2.5亿元,税收达7000多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2200多人,全镇光货物托运站就有30多家,日货运量在200吨左右,平均每天有50辆汽车开往全国各地,远的可达青海、新疆……
永中镇已初步尝到了小城镇建设的甜头。原来的外来人口不但留住了,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人来永中务工经商,全镇2.8万人口,其中1万人来自周围乡村、邻县、外省市,每天光流动人口就达5万人。
去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发表以后,永中更成为人们看好的一块投资热土。
建设小城镇,靠国家出钱不大可能;靠镇财政收入,杯水车薪。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建设城镇,比较实际。永中镇走的就是这条路。
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群众建设小城镇的热情很高。因为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居住环境,向往城市人的生活。乡镇领导要注意引导、保护农民这种可贵的积极性,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制定优惠政策,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把农民手中的余钱吸引到城镇建设上来。
当然,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的步伐必然有快有慢。那些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的地方,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切不可拔苗助长,更不能贪一时的“政绩”,加重农民负担。——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