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家长要学社会要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从夏辉事件汲取的教训(三十)

家长要学社会要帮
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赵友丽
夏辉、王小川惨死在自己父亲手下,令人痛心。痛定思痛,有如下两点想法,愿同家长和同志们共议共勉。为了教育好我们的孩子,一是家长要“学”,学习教养子女的科学知识;二是社会要“帮”,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
首先是家长要“学”。鲁迅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这位老先生,便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须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这位先生便须编入初等第一年级。”鲁迅讲的为父要先学的道理,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有很多家长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1981年北京首次举办“母范”学堂时,教室里挤满了人;四川省的广播父母学校,几年来已有238万家长参加学习;去年举办的全国家庭优生、优育、优教知识竞赛,收到的答卷有1000多万份。实践证明,家长学与不学大不一样。四川广播父母学校青白江分校的一位学员说,他的女儿原来厌食,吃饭很费劲,要用勺子在她头上转几圈,同时口里念着:“飞机要降落了,打开机场!”孩子才张口吃饭……经过学习,这位父亲改变了娇生惯养、包办代替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生活能力,几年下来孩子能为上班的父母做饭了。最近,《中华家教》创刊号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浪子回头的秘诀》,作者王桂荣是一位农村妇女,她的儿子曾是个难以教育的“浪子”。她在“妇女之家”听老师讲家庭教育课,认识到“这不全是孩子的过错,是我身上有毛病”,对走了弯路的儿子改进了教育方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上进心,终于取得了浪子回头的效果。事实说明,家长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由“自然父母”转化为自觉父母,成为合格的家长。
令人忧虑的是,时至今日,做了父母却不学习,贻误子女的事例还不少,甚至闹出令人痛心的悲剧。家长不懂得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这与无照行医、拔苗助长的后果是一样的。夏辉事件再次向我们敲起警钟,家庭教育的首要一环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第二是社会要“帮”。“帮助家长加强和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是党中央1981年就提出的,10多年来,得到社会很多方面的响应。只有把科学教养的种子播种在父母心田,才能在孩子身上开花结果。家长要学,社会有责任为他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有20多万所,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5.5万多处,省、地两级家庭教育研究会278个,家庭教育的专门报纸、书刊160多种。它们在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上海市长宁区创办、并在不少地方得到推广的系列家庭教育,包括举办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婴儿家长学校、幼儿家长学校、小学生家长学校、中学生家长学校,还有隔代家长学校、弱智儿童家长学校、离异父母学校等,形成的家庭教育网络为家长提供了学习机会。鲁迅设想的“父范学堂”变成了“家长学校”这样的现实。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4岁以下的儿童有3.1亿,他们生活在2.7亿个家庭之中。可能有的家长是有机会没有学,但更多的家长还缺少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社会有责任帮助家长。国务院下达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是促进我国儿童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和措施,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奋斗,引导家长肯学、善用,在科学化的轨道上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社会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包括领导重视,舆论支持,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普及工作,逐渐形成覆盖全国的普及网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