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用另一种思维认识沙漠——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治沙工程与沙业展望

  用另一种思维认识沙漠
——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
本报记者谢联辉中国林业报记者李青松
在寻常人看来,沙漠是与灾害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在一些科学家眼里,沙漠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能造福人类。
这是我们日前采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时,获得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刘恕告诉记者:“9年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的沙产业概念,为科技界更换另一种思维认识沙漠,正确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沙漠和沙漠化是极其残酷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后果和突发的危机性质,时时在困扰和威胁着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长期以来,沙区人民一直以防御作为沙地治理的出发点。“因害设防”已成为人们熟悉的沙地治理策略。
刘恕说:“钱学森先生深刻分析了沙区农业气象资料、土地资源的特征,指出沙区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也具有独特自然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独特的自然优势,克服其不利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沙漠产业的概念。”
沙漠戈壁上有着充足的太阳能源。我国现有沙漠戈壁1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6。按照钱学森的设想,假如运用全部的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通过动、植物和微生物把这里的太阳能利用起来,这16亿亩沙漠戈壁也可为国民经济创造几千亿元的产值。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来源于沙漠的绿色产业。
刘恕回忆说:“钱老对沙漠和戈壁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期。那时钱老正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戈壁上,从事火箭和导弹的发射研究工作。傍晚或清晨,他常常一个人漫步于沙漠戈壁,梭梭树和其他一些沙地植物,使这位著名科学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在谈到创建沙产业的意义时,刘恕说,把沙漠的绿色产业作为与农业、林业、草业和海业并列的一个界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认识,给人们以警觉,提醒决策者在占国土1/6的空间范围内,尽管具体生产活动可能与已有的产业类同,也绝不能等同对待,必须针对其特有属性,给以特有的审慎的技术方法和长远的思考。
作为资深治沙专家,刘恕说:“在沙漠地区进行经济活动,要从沙漠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特殊的技术手法,彻底改变只顾眼前利益,以致造成沙漠化危害扩大的种种错误做法。既要认识预防沙漠化是前提,是永久利用资源的保障,又要贯彻‘开发促治理,治理保开发’的原则。”
刘恕认为,钱学森先生倡导的沙产业的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来提高太阳能转化效率,增加光合作用产品产量。所以说,沙产业也可以形象地说成是沙漠绿色产业。沙产业愈发达,第一性产品产出量就愈多,人们为追求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盲目开垦和放牧就会相对得到控制,脆弱的自然资源就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出访以色列刚刚回来的刘恕,颇有兴致地说:“以色列依靠知识密集的优势,在沙漠地区采用先进的滴灌法,利用微咸水和污水进行灌溉,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率达90%以上,以科学技术克服沙漠的不利因素,同时发展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栽培,并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生产了大量的优质蔬菜和花卉、水果,批量出口欧洲。”
她说:“由此,我想到我国的西北沙漠地区,那里阳光充沛,空间广大。只要使那里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再有效地推广一些设施农业,还将会引起农业型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在这里,一旦打破水要素的制约和季节的限制,那么沙漠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建国以来,各地已有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典型,为创建沙产业提供了可依托的基地。刘恕认为,从中选择若干典型,作为创建沙产业的实验基地是切实可行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