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播种雷锋精神的人——记总后某仓库政委黄松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

  播种雷锋精神的人
——记总后某仓库政委黄松林
宁习洲欧阳和张健李同昌
早春的晨风,吹拂着西安市郊的田野,吹拂着将要抽芽的树枝。小路上,身穿上校军装的黄松林,匆匆赶往西安医科大学家属院,去照料一名卧病在床的孤寡老人。
黄松林是解放军总后勤部某仓库政委。23年来,他匆匆行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奔忙在城市的街道里,利用工作之余,帮助过一个个孤寡老人,扶持过一户户贫困的家庭,带动了一批批新战士学雷锋,被人们誉为“播种雷锋精神的人”。就是他,先后15次被上级机关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次荣立三等功,7次被上级机关评为“学雷锋标兵”。
河南巩义市大峪沟乡运输个体户张文、张晋哥俩驾驶汽车到陕西送货,快进西安时,汽车不幸着火,哥俩造成3度烧伤,烧伤面积达90%,昏迷不醒。过往行人有的不屑一顾,有的斜眼瞧一瞧就绕过去了——这时,一位军官租了一辆三轮车把伤者送到了医院。他就是黄松林。“医生,这两位老乡伤势严重,请……”黄松林恳求道。当医院要先交3000元押金时,他又匆匆赶回家里,东挪西借筹集了800元急忙赶到医院。医院还是因押金不够拒收病人。后来,当医院知道黄松林与患者非亲非故时,破例接收了这两位病人。在医院里,他把药一勺勺地喂进病人嘴里;换药时,他又帮病人擦身涂药;饿了,他从家里端来可口饭菜,冷了,把自己家里的衣被无偿地送去。出院时,哥儿俩眼泪汪汪地说:“俺回家后一定要让大伙都知道西安有个黄政委。”此后,张文哥儿俩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哥儿俩至今还与黄政委保持联系,在信中介绍自己学雷锋的体会。
20多年来,黄松林多次变换工作岗位和地点,但不管走到哪都把雷锋精神播到哪。他先后照顾了4位孤寡老人,抢救素不相识的病人6次,挽救过8名失足青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
黄松林对他人那样热情相助,唯独没把自己放在心上。
1991年5月,黄松林的妹妹从老家千里迢迢来西安看病,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暂时住在他家里。那天碰巧妻子要出差,妻子便给近在本市已有两个多月没进家门的黄松林拍了封电报就匆匆走了。妻子哪里知道,丈夫接到电报后往兜里一装,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也难怪,那时部队物资收发工作正赶上节骨眼,30多个车皮近两千吨的军需物资急需收进发出。黄松林身着工作服,硬是与年轻小伙子摽着干。7天下来,任务完成了,人却瘦了3公斤。
妻子出差回来进门一看,不禁惊呆了:躺在床上的女儿高烧39摄氏度,黄松林的妹妹躺在床上呻吟着。她想给女儿做点饭吃,一揭米缸,空空的;一开冰箱,不见任何食物。此刻,妻子只好抽泣着抱着女儿向医院走去……不几天,黄松林顺便回到了家里。他刚迈进家门,妻子就呛了他一句:“你一拍屁股走了,这家里家外的事,叫我咋办?”“华荣,你受累了,谁叫你丈夫是政委呀,你看那时仓库收发工作正是节骨眼上,关键时刻政委怎能不到场呢!”
当我们采访他的妻子苌华荣时,她眼里噙着泪水说:“前些年我真没少怨过他,也没少疼过他,也没少帮他。我后来通过几件事才明白,他不是不要家,而是把事业看得比家重呀!”
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妻子苌华荣也倍受感动,也默默地照着丈夫的样子去做。邻居老人法巧枝一家3口都有残疾,生活十分困难。苌华荣就协助黄松林设法为老人跑工商税务,求残联协会,找水果批发市场,为老人办妥了水果经营执照,使法巧枝一家从“一条被子3人盖”的困境,进入了拥有6万余元存款的富裕行列。苌华荣也先后5次被单位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黄松林不仅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更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他常说:“新时期更需要发扬雷锋精神。”为此,他组织人员把《雷锋的故事》绘制成16套幻灯片,对官兵进行专题教育,举办了“雷锋故事演讲会”并亲自登台演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大家永葆雷锋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仓库官兵喊出了“向黄政委看齐”的口号,自发地成立了修理、医疗、理发、咨询等6个学雷锋小组,不间断地到街头开展便民服务。西安三桥镇有一条500米的街道垃圾成堆,路人掩鼻而过。学雷锋小组便悄悄地奋战3天,将这条街道清理得干干净净。
仓库勤务连官兵尽管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照顾三桥镇敬老院30多名孤寡老人的义务从未间断过。这个单位连续4年被上级机关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
近几年来,仓库先后有22人被上级机关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3人分别被全国、全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仓库建设先后有15项工作被全军、总后评为先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