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审慎与微妙的管理——英国文化市场管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5
第7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审慎与微妙的管理
——英国文化市场管窥
本报记者李文政
记者最近走访了英国国家遗产事务部、英国艺术委员会及文艺界一些人士,对英国文化市场获得一些初步印象。
英国政府对文化领域的直接或间接干预,处处可见。不过,用英国电视4台一位评论员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审慎而微妙的管理”。 政府的作用首先从预算中得到体现。例如,从1992年到1995年,英国遗产部每年从中央政府预算中得到9.9亿英镑到10.38亿英镑的拨款,分配给博物馆、艺术馆和表演艺术、图书馆、遗产(包括古建筑和纪念碑)、旅游业、体育、电影及广播事业等方面。后四项的总额不得大于前三项中的任何一项。
七个部门拨款如何再分配,可以从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具体实行办法中看出大概。艺委会主管的表演艺术主要指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和文学创作等。艺委会把预算分配给苏格兰和威尔士艺委会及英格兰地区下属近200余个艺术单位和个人。由专家组成的艺术顾问小组负责考核艺术单位过去一年的表演活动,再结合新的一年的演出计划和预算申请,同艺委会官员协商分配预算。这种官民结合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
遗产部和艺委会官员向记者介绍了某些作法细节。
以占遗产部预算最大的艺委会为例,皇家全国剧院、伦敦南岸演出中心、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英国芭蕾舞剧团4家高居艺委预算分配榜首,共占3600万英镑。这表明了英国文化界从经济上扶植民族传统文化的愿望。事实上,伦敦几乎每周都有五六家剧院上演莎翁名作。在文学创作领域,诗歌创作拨款最多,达15万英镑左右。 预算拨款多少,要看演出水平和观众接受程度。例如,艺委会对英国北部芭蕾舞剧团拨款比例的增加为同行之首,这对于一个地方芭蕾舞剧团是少见的。据说,该剧团导演把狄更斯的作品《圣诞欢歌》搬上芭蕾舞台,扩大了芭蕾舞演员的表现力,被认为是“新创举”。又如皇家莎士比亚剧院今年1月票价降价,演出莎翁名剧《皆大欢喜》,每天出售200张特价票,每人限买两张,每张仅为5英镑,而平时至少15英镑。使青年学生趋之若鹜。
以文化刺激旅游业,为英国一大特点。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一代文坛巨匠至今仍是英国社会的财富。遗产部官员说,如果哪一项文化活动吸引来外国—飞机游客,这对航空、交通、旅馆和商业都有好处。
在广播领域,英国广播公司的海外部开支全部由政府支付;其国内部分由政府特许在国内征收电视执照费,每台彩电每年交费80英镑,年收入达14亿英镑左右,为英广播公司基本经费来源。 政府拨给文化单位的预算大都只相当其开支的一半左右。剩下的一半,就要靠它们在“市场上的活力”了。在伦敦,一般剧院每周都有5—10场演出。剧院缴纳17.5%的税。各艺术团体均在选择节目、选择演出时间及节目宣传上(节目推销)大作文章,以扩大影响,增加收益。
广播公司也利用自己制作的各类节目卖钱,不过,只要进入市场,照例要缴17.5%的税。据说,英国广播公司每年创收数不小于从电视机执照费所得的总额。
除政府资助的文艺团体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水平高的商业性演出团体,仅在伦敦就有20—30家。它们完全是私人投资、私人经营、自选节目、自负盈亏,具有相当竞争力。据说,那里名演员收入不在首相之下。
对于外国文化制成品,多以能否受到欢迎、有利可图为取舍基本原则。对于影视音像等制品,英国采用与欧洲及其他地区不同的标准,第三世界国家文化制品进入英国市场相当困难。
英国文化团体出国演出,既讲交流,更讲赚钱。正如遗产部官员称:“一支好的爵士乐队,相当于一个汽车制造厂。”
总之,英国文化市场结构层次较丰富,运转也灵活,有政府审慎的干预,也有广泛的竞争。它为英国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刺激力量。(本报伦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