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可贵的“第一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6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

  可贵的“第一次”
本报记者江夏
2月25日上午。北京国谊宾馆。
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正在这里签订粮油购销合同。这是我国第一次以产销直接定货的方式,确定省际的粮油供需关系。780万吨的成交量使大家感到鼓舞,会场上充盈着兴奋的空气。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部长、副部长十数人,在签字桌后面站成一排。 第一批签约的有8个省、市。江苏和辽宁、黑龙江和北京、吉林和上海、内蒙古和天津的粮食厅、局长分别作为甲方(卖方)和乙方(买方)的签约人到台前签字,各省、市政府的领导人坐在甲、乙方担保人的位置上,合同书上写明买卖的数量、品种、质量,交货的时间、地点和价格。一批又一批的省、区、市代表上前签约、握手、交换合同,伴着会场上的掌声、笑声和闪光灯、摄像机。这些“地方官”平时见过不少场面,此刻却显得有点紧张,还有人坐错了位置。毕竟是第一次签这样的合同,难免“初学乍练”的拘谨。
国家公证处公证员徐健宣读了公证词。
运输和资金是大家担心合同能否完全兑现的主要问题。铁道部副部长石希玉走到麦克风前,爽爽快快地说:我在这里郑重地向大家表个态,只要是今天签的合同,我们有再大的困难,也坚决保证完成。话音未落,掌声即起,久久不息。石希玉接着说:掌声表明大家的确在担心,我也想借此机会呼吁一下,铁路现在是赔着本运粮食,如果粮价放开以后,能适当调整粮食运价,让我们能保本微利,我也愿和大家签合同,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话说得诚恳,又唤起一片掌声,在场的人都深受感染。
此次定货会最大的买主是广东省,副省长刘维明对记者说:我这次买进了10亿公斤,数量太少,我需要50亿公斤,主要是作饲料的玉米,另外如果有更多的优质米,我愿出高价买。下面的市、县还会直接出去定货。大卖主河南省副省长李成玉卖出14亿公斤,还嫌卖出的数量不够多,价格偏低,不解渴。但他们都觉得这样的会应该开,开得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