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田野,呼唤什么?——盐城农村发展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2-26
第2版(经济)
专栏:

  田野,呼唤什么?
 ——盐城农村发展的启示
《新华日报》记者李贵梁庞殿勋刘宏奇
一个普通农民在正常年景承包一亩责任田,扣除成本和各样费用,收入仅仅60元。
    田野在呼唤!
去年,江苏省盐城市出现了大宗农产品价格下跌,农用工业品价格猛涨,农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的状况。杂交稻每公斤价格由0.6元下降到0.44元,油菜籽每公斤价格由1.41元下降到1.22元,棉花取消了扶持费。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大幅度上升:大化肥国家定价提高122%,小化肥价格跟着上升,“三挂钩”平价柴油兑现率不到一半,议价柴油比平价柴油高出两倍多。此外,农电、农药、农机价格都大幅度上涨。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拉大,使不少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种田成了农村各行各业中经济效益最低的行当。
记者在东台、阜宁等地调查,不少地方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相当突出,农民不堪重负。“部门出点子,领导拍板子,农民掏票子”。盐城市滨海、阜宁、响水三县,去年人均纯收入为660元,其中自产自留的农副产品折价为430多元,现金收入仅为220多元。但人均合同外上交就达100多元,再除去衣、住、行、医疗保健及人情往来,能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所剩无几。 此外,有些地方对保证农产品收购资金专款专用却有所忽视和放松。市委一位领导告诉记者,去年国家给盐城下拨了充足的农副产品收购资金,但到位却不到1/3,经费多半被截留用于建设各类开发区、工业小区和办商业。
据了解,盐城市去年开发区占用耕地突破了15万亩,有的地方盲目决策,大量圈地,而项目、资金却无着落,耕地荒芜。
农用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外流,造成了农业投入的大幅度下降。一方面农民手中缺钱,无法增加农业投入,播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是国家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足,有的已经“断奶”。
田野在呼唤,农民在寻找出路。
    市场经济,柳暗花明处!
主管农村工作的市委副书记周福元坚定地对记者说:“在当前的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机遇大于风险。市场经济是农业兴旺繁荣的必由之路!”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盐城农业长期被束缚在“粮棉油、收种管”的小圈子中,各级干部重生产、轻流通,重产量、轻质量,一方面是优质农产品缺口大,一方面却出现了许多卖难。“农民种田,国家收购”,大批农民留恋于“等、靠、要”,求稳怕乱,怕担风险。
转变观念必须领导带头,改变领导方法。建湖县去年10月破天荒地召开了全县农副产品交易会,让农民和专业大户登台唱戏,一下子引来了400多位中外客商,3天成交4亿多元,令农村干部和农民大开眼界。
市场经济给盐城农业带来了打破粮棉一统天下格局的良机,市县两级领导瞄准“四高”农业目标,积极稳妥地调整粮食生产、稳定提高棉茧,使盐城的种植业走向商品化、区域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去年全市粮食面积比常年缩减50多万亩,粳稻面积扩大40万亩,优质大小麦面积增加53万亩,粮食生产在抗击多种自然灾害中增产5.5%,油料比大丰收的1991年超产12.8%。与此同时,全市特种经济作物比上年增加16.5万亩,农民收益明显提高。
多种经营致富工程,是盐城农村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东台市去年开展争创多种经营三级大户竞赛活动:市一级培养1000个多种经营人均收入超4000元的状元户,乡镇级培养1万个人均收入超2500元的冒尖户,村级培养10万个人均收入超1500元的“小康户”,使三级大户达到总农户的30%以上。并以三级大户为依托,形成“千户示范,万户赶超,十万紧跟,齐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在结构调整中,盐城的乡镇工业成为农村经济腾飞的一翼。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农业的新生长点。去年滩涂开发创产值5.6亿元,利税9400万元,成为盐城农业的“后起之秀”。
面对市场经济,农业渴望得到一个比较成熟而不是残缺不全的市场。盐城市着力多层次建设市场,并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显神通,多渠道活跃市场。全市去年一举创建了470多个专业市场,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资金、劳务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已开始起步。
为了迎接市场经济风浪,盐城市尽快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他们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实施贸工农、产供销、种养加、农科教结合的通盘规划,通过深化改革,从管理体制、服务职能、政策导向、工作方法等方面都积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
当前,盐城农村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但应当相信,向市场经济实现“惊险一跳”后,绿色田野必将呈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原载《新华日报》本文有删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