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四川富顺县各级干部领导群众预防夏荒 深入群众了解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6-25
第2版()
专栏:

四川富顺县各级干部领导群众预防夏荒
深入群众了解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四川省富顺县各级领导干部接受了在春耕生产中忽视领导群众渡荒的教训,在插秧中就响亮地提出了“节约防荒,储粮备荒”的口号,积极领导群众生产自救防备夏荒。现在,某些有历史性灾荒的地区已制止了夏荒的发展,并可逐步战胜夏荒。
大部区乡干部在四月下旬,都对夏荒情况作了典型调查,初步做到心中有底,摸清了夏荒的情况、根源,认识了夏荒日益发展对生产的危害性。据全县山区五十二个村的统计,从插秧到秋收要缺粮三十天到四十天的有一千六百零二户,占总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当时夏荒才开始露头,因为今年春荒严重,蚕豆、豌豆歉收,去年秋季收成又差,估计夏荒发展日益严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为了制止夏荒的发展,领导群众胜利渡过夏荒,县里在四、五月份内先后重点总结了春荒情况,摸了夏荒的底。各区乡发动群众自找副业窍门,已有副业基础的地区着重研究提高副业产品的品质规格,扩大销路;缺少副业的地区发动群众大家找,从本区本乡找,邻区邻乡找,找一点作一点,找一处作一处。同时深入宣传贯彻自由借贷的政策,发动群众互助互济,渡过困难。中共富顺九区区委书记孙科玉、区长周继秋等都深入乡村了解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使缺粮户也作到了满栽满插。富顺各地都贯彻了“生产自救”的方针,广泛宣传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及时地解除了群众单纯依赖政府救济的思想。九区将缺粮户分成三种类型,排队后具体解决:一、把有劳力的组成运输小组,与合作社订合同搞运输,共解决了三十五户人的生活困难。二、把缺劳力的组织起来搞有销路的副业,主要是编“包子”。中和乡万民村共产党员陈星海并主动地和该村缺粮户订了“包教包学合同”,使全村缺粮户在十天内全学会了编“包子”。三、年老无劳力不能搞副业的,则由政府贷款救济。多数区乡领导都重视了副业产品的销路问题,供销合作社也密切配合了这个工作。
在宣传与贯彻自由借贷的政策时,各地都针对有余粮户的思想顾虑,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并处理了过去旧有的债务问题,做到了“自愿借出,利息互相协商”。富和乡甘少华互助组组员林汉清(中农)在一九五一、一九五二年先后借出了十二石多谷子未收回,以前贫雇农认为“到了穷人手,要得穷人有”,拖延不还,干部也不理。因此他虽听了宣传自由借贷的政策,仍然一颗余粮也不愿再借出。乡里干部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对借了谷子未还的贫雇农进行了教育,说明借了人家的东西应该还给人家,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一般借了谷子的贫雇农也认识到借了不还是不对的,自己虽然困难,但不能失掉信用,因此,他们都纷纷表示愿分期分批的连本带利一齐还清。如雇农简绍清在一九五一年借了林汉清五斗谷子,一直拖着不还,但经教育懂得了政策后,他就自觉自愿地表示在今年秋收后连本带利一齐还清。经过宣传解释政策和处理旧债问题后,林汉清又自愿借出了二石多谷子,使他们互助组做到了满栽满插。
由于从上而下地贯彻了“节约防荒,储粮备荒”的精神,很多农民打破了旧有的习惯,在插秧中节省了大批粮食为渡夏荒创造了有利条件。马丘乡碧云村郭登榜互助组在插秧时开会讨论了“节约防荒”问题,决定栽秧时不像往年一样大吃大喝。因此,全组节约了二石四斗蚕豆,并带动了全村农民节约了二十多石蚕豆,他们反映:“往年是‘谷子黄,饿断肠’,今年有了防荒的东西就不怕了。”沙坪乡均吉村赖少章互助组也同样节约了三十多万元,可维持全组一月的生活。 (杨绍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