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书前书后》——浮动着“暗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2
第8版(副刊)
专栏:我喜欢的书

  《书前书后》——
浮动着“暗香”
王建辉
忙乎了一年,新年这一天倒得些悠闲,大书不想读,闲着又不甘心,于是翻出钟叔河先生所赠的《书前书后》。此类关于书的书,我向来情有独钟。
这个集子以有关“知堂”和“走向世界”或许还要加上“曾国藩”的文章为主体。这样说或许并无太大不当,钟叔河在作为编辑和岳麓书社总编辑任上的业绩,主要就是这三项。这三组文章我读得仔细,本集最见功力的文章也尽在此,从中我可以一窥钟氏为文为编为人的风骚。我与钟氏文学之交断断续续已有好些年了,但终无缘一识,从这些文章中印证了我原有的远距离印象,我可以分明地察觉到或应说扪摸到钟氏的编辑眼光、学术眼光乃至人生眼光的交糅。
编辑的难处在于:术业有专攻,编辑常常并非这一行当的专门家,可常常又得写作此类书前书后的文字,而且总得写出点什么。但编辑写这类文字最易流于空白浮泛,眼高手低是编辑的通病。此书颇见学力的还不只上述三组文章。我读了关于周易的几篇,也品尝到几许易味。《唐诗百家小叙二十则》更是难得的编辑好文字,20个唐诗人的叙传每篇才200来字,却出奇地凝练干净,高屋建瓴之势呼之欲出,非专家所能,体现了一个编辑的独有学术眼光。这倒使我想起一个问题,大学院墙之外的学人做学问是无须走院墙之内的高头讲章或抱着古人和洋人炒学问的路子的,应当比学院有更广阔的社会视野。
湖南人向来为文多以“澄彻直爽”为特色,如高度数的白酒。读钟叔河文却总觉得那里面有点什么浮动的“暗香”,有点什么“深意”,也就是周作人所说的“书外面的意思”。我想努力去发掘它,似情非情,似思非思,作者似乎总在言于此而意在彼。一位朋友说读金克木文也有这种感觉。掩卷之后猛省这或许就是屈大夫以来楚人血脉积淀下来的忧患意识:患国家不强,患文化不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