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不靠“天恩”靠奋斗 “水路”“旱路”一齐走甘肃农业走出徘徊粮食十年连续丰收 农民九成解决温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不靠“天恩”靠奋斗 “水路”“旱路”一齐走
甘肃农业走出徘徊
粮食十年连续丰收 农民九成解决温饱
新华社兰州3月2日电 (记者王云峰)历史上干旱多灾、很大程度上仰赖“天恩”的甘肃省,经过全省人民坚持不懈“改天换地”的努力,农业生产摆脱了长期起落不定、徘徊不前的困境,初尝改善基本条件的甜头:粮食连续10年丰收,1992年总产达到68.8亿公斤,农村贫困面下降到10%左右,农村经济步入开发致富新阶段。
甘肃深居我国内陆,处于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交汇地带,降雨量只有三四百毫米。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农业开发的难度很大,也激励全省上下一直以领导苦抓、群众苦干、部门苦帮的精神和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靠艰苦奋斗的方针,全力以赴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有水的地方走“水路”。10年来,这个省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家“三西”专项建设资金的作用,另一方面抓住改革开放的时机,从国际上引进了折合人民币8.6亿多元的农业外援和合资项目,多方集资20多亿元,兴建了40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使全省水地面积达到1420万亩。“以水补旱”初见成效:河西走廊、沿黄灌区等商品粮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率和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大为提高。仅河西绿洲,1992年粮食总产和商品粮达到22.7亿公斤和10.5亿公斤,比1982年增加了5.5亿公斤和5亿公斤。
无水的地方走“旱路”。面对植被稀疏、80%的耕地依靠“雨养”、亩产在150公斤以下的现实,全省大念“草木经”,在黄土高原、黄河流域、长江上游进行大面积水土保持,每年造林200多万亩,种草400多万亩,综合治理小流域3000平方公里。整修梯田、砂田、沟坝田等基本农田,使“三田”面积发展到1760多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