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说说专访“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3
第8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说说专访“病”
水丑木
如今各报都以影视人物来吸引读者,“艺术家”和“星”们的专访文章逐渐多了起来,以致泛滥成灾,故而生出相当普遍的“专访病”。
大量专访的严重通病是自卑自得并发症。一方面,见了名人先就短去半截脊椎骨,一味地溢美、奉承、吹捧。一方面却又因与名人接近交谈而兀自产生一种奇怪的优越感,夸饰之情,滥于笔端。自惭形秽同时又炫耀于人,实在不应该。两个并发症状源自一条病根,这其实是对自己和对名人人格的不尊重。人格的尊重本应是平等,既不仰视,也不俯视。仰视容易逢迎,俯视往往气盛。逢迎则畏缩卑怯,气盛则膨胀智昏,一仰一俯,行诸笔墨,人格失衡,文章岂能不病?
克制不住的窥视癖。许多专访或印象记着意于满足一些人对名人私生活的窥视欲,把笔墨用在那些假假真真的所谓“轶闻”上——如同从锁孔里偷看别人的起居和举止,然后暗自窃喜。在这样的描绘中,无病呻吟成了绵长情歌,作奸犯科充作经历坎坷。
名人、准名人的自吹,也是“专访病”细菌蔓延的一种触媒。深谙此道者就借被采访之机自吹,某些记者染有自卑自得并发症也便跟着瞎捧。一部片子拍下来或演一个角色,虽然质量平平,却有一批伺机以待“慧眼识得金香玉”的记者蜂拥而上。于是,影视之林“硕果”满枝伸手可摘:“著名导演”、“著名演员”尚觉不够,还要冠以“著名导演艺术家”、“著名表演艺术家”,如此尊奉犹嫌不恭,又得改称“著名导演艺术大师”、“著名表演艺术大师”。有的女演员至今没演过什么好戏,芳名倒是路人皆知。这样阴差阳错产生了不少名人,他们并无真才实学却依仗虚名惺惺作态:导演拍得影片极劣,不妨碍标榜自己长于哲学思辨,能够挖掘很深的人性;艺术修养很差的演员偏自称酷爱钢琴、名著;甚至小时候懵懂无知所玩的儿戏都涂上“司马光砸水缸”一样的传奇色彩,让人以为他从小便是个“名人肉芽”。
当然,也有些人物专访或印象记的文字表述既朴实又有深意,体现出一种打在读者心上的力度,但本文旨在谈“病”,离题闲言略去不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