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再创辉煌——三秦大地走向市场的困惑与奋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2
第2版(经济)
专栏:

  再创辉煌
——三秦大地走向市场的困惑与奋起
新华社记者任贤良苏民生
三秦大地,历史辉煌,山河壮丽。十三代王朝的众多遗迹,勾勒出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然而,当历史进入90年代,共和国的巨轮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大转折中,三秦大地的历史却显得那样沉重,前进的脚步是那样艰难。
在新的历史天平上
建国初期,国家的156项大型工程,有24项摆在了陕西。加之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大批军工企业进陕,使陕西的工业基础、科技力量得到了急剧发展,接连创下一连串全国“第一”、“唯一”。
一系列大型项目的投产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为陕西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500多家科研机构,50多所大专院校,78万多名科技人员,更使陕西成为居北京、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三科技大省。
而在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上,三秦大地更是独具优势。关中八百里秦川,水肥土美,农业发达。而陕北的大煤田、大气田,更属“世界级”。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陕西经济不仅在西周至隋唐的1000多年间遥遥领先于全国水平,而且在建国后的50年代至70年代,发展速度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然而,进入80年代,许多昔日的“辉煌”、优势,却相形黯然,令人困惑。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其中旅游年收入最多也不过4亿多元。旅游人数和创汇收入近年已从全国第五、六位降至第十位。
作为拥有众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大省,却少有在市场独占鳌头、叱咤风云的名牌拳头产品。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亏损面(明亏与暗亏合计)占2/3强。
辉煌缘何变困惑
反思三秦大地走向市场的困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记者在同陕西省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座谈中了解到,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
观念上的束缚。长期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自给自足、求稳怕变心理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重集体轻个体、重官轻民、重农轻商的思想或多或少渗透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致充满活力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迟缓,非国有经济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受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保密观念”束缚,许多大中型企业于今仍沿用“数码”代替厂名,直接影响了对外开放。
体制上的制约。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军工企业的建立,对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巩固国防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一是在陕的许多大中型企业和军工企业建在了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山区和偏僻地区,给这些企业走向市场、对外开放和“军转民”带来极大不利。二是在产品结构上,重工业过重(最高时达80%以上,目前仍达60%以上),轻工业过轻。在所有制结构上,大中型国有企业产值、利税的比重也都占到60%以上。比重失调的工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被“抱惯”了的大中型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免“船大难调头”。陕西是名列全国第三的科技大省,但科技人员大部分为中央所属的科研机构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军工企业“所有”,受体制上条块分割的限制,不能顺利进入陕西地方经济的主战场。
基础产业落后。陕西地处内陆腹地,交通运输发达与否就成了决定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陕西交通运输落后,尤其是铁路运输能力严重短缺。全省日均缺空车约200辆,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积压货物450万吨。
国家投资降低。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在陕的投资份额逐年下降。目前,陕西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3/4。
三秦大地的新奋起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3000万勤劳的陕西人民发出了强烈共鸣。
90年代第一年,1990年10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就组织全省10个地市和省级25个综合部门的领导,兵分两路东出潼关到沿海省市考察学习。一路由省委书记张勃兴带队赴上海、福建,一路由省长白清才带领赴天津、山东。沿海归来,一场“沿海更加改革开放,陕西怎么办”的大讨论,在全省上下迅速展开。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发表,更加激发了陕西干部群众奋起直追的劲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全省上下就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东进西出、走南闯北、四面放开、主动出击”,对外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1992年全省共批准利用外资合同424个,引进外资5.2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倍和12.88倍。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批三资企业426家,外商投资金额5.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倍和9倍,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4.5万多名专职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深宅大院”和部门、企业所有的“篱笆”,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领办民营科技企业3800多家。
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基础产业得到加强。非国有经济突飞猛进,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54.6%,超过国有经济增长40多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今年1—8月总收入和总产值都分别比上年增长55%以上。在投资结构上,1993年上半年用于交通、邮电通讯等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53.7%,用于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投资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6%和33.1%。20项兴陕大工程的全面铺开(其中70%以上为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使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种种“瓶颈”到2000年前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届时,三秦大地必将以新的辉煌令世人刮目相看。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