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蟹中之王”闹当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0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蟹中之王”闹当涂
本报记者张振国
冬风渐起时节,记者夜宿安徽省当涂县农村,被一幅奇妙的皖南鱼米乡夜景迷住了。此地依傍长江,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它们不知在夜色里睡去了多少年。可现在,星星点点的水面上亮起一盏盏蟹灯,绵延数十里,宛如银河倒泻,蔚成壮观。
科学对农民微笑
当涂有47万亩水面,盛产螃蟹,尤以丹阳湖“金脚红毛蟹”体大味美,据说被清代皇帝封为“蟹中王”。其实,这里的螃蟹学名叫做“中华绒螯蟹”,自古在长江里进出,野生野长,当涂农民为治穷致富,苦苦探寻千百年,还从来没把这下酒的螃蟹当回事。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观念变化了。
大陇乡职业高中有个名叫周以金的教师,1986年得到“人工繁殖河蟹”的发明者赵乃刚编写的一本养蟹专著,研读再三,感叹不已:“我们生活在‘日出斗金’的丹阳湖畔,却世世代代捧着金饭碗受穷。”他鼓动妻子和一位农民,把2.27亩荒滩挖成池塘,到长江口的崇明岛买回2700只幼蟹精养。
科学对着中国农民微笑了。菊花怒放之后,周以金他们当年获得风险效益1万元。此后,他养蟹8年,年年成功。“日出斗金”不再是美丽的传说,而是养蟹能手口袋中的现实了。
有了周以金最初的成功,大陇职高开设了水产养殖课,有4名水产专业的大学生前来任教,几年下来,已培养了500多名水产养殖人才,其中大部分是养蟹的。
一花引得百花开
进入90年代,全县水乡都在“开金矿(养蟹)、挖银矿(养鱼)”,1万人次接受了技术培训。当涂人的养蟹热情,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养蟹的路子在当涂越走越宽阔。去年,乌溪镇的7000亩靠天收的南圩退耕还水,开了当涂大面积水面养蟹的先河。如今,乌溪人见着了养蟹的效益。满塘红毛大螃蟹吸引了四方来客,收蟹的客商来到蟹池边给出的收购价在每公斤180—240元左右。11月中旬,记者在乌溪的蟹池边得悉,立冬前后,这里70%的成蟹已经捕捞上市,畅销上海、杭州和香港。眼下还有30%的成蟹继续塘养,待到年关有更好的价钱才销。
镇长晋翔告诉我,去年全镇财政收入不到15万元,办事维艰。今年光是养蟹一项就带来四大变化:一是镇里今年财政收入将达320万元;二是减轻农民负担63万元;三是有了力量修公路;四是镇里开通了程控电话。
“嘟……”,我们正谈着,杭州蟹市的电话来了,催着快发当涂螃蟹。螃蟹,给这个农民乡镇带来了从来未有的繁荣。一位世居乌溪、名叫朱贵清的老先生闻得乡亲们发了“横(指螃蟹横行)财”,冒着风寒,在蟹塘边赋诗一首:重辟南圩筑蟹塘,红毛金足誉浙杭。春华秋实民心乐,蟹市繁荣政运昌。 鞭炮声声庆夺标如今,当涂养蟹热,已从一家一户养、几家联户养,发展到乡镇集体养、中外合作养。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公有大水面招标承包的场面盛况空前。
立冬之后的第二天,马桥乡将2210亩水面分5片招标承包。这天,马桥养殖场人山人海。身背钞票的,手拿鞭炮的,交头接耳的,大声呼叫的,热闹异常。
上午10时许,第一块470亩水面,以每亩标底300元招标承包,总金额为14.1万元。这时,有6位农民争先恐后地把成捆的现金押上桌面。发包主持人说:“还加不加?现在还有一分钟,要加赶快加!”养蟹能手陶学于,一上场就把总标额的数字颠倒过来——押上了41万元。一听“还加不加?”他和几个合伙人一咬耳朵,又掏出了2万多元。结果,他以43.12万元夺标。紧接着,他们燃放鞭炮,祝贺自己旗开得胜。
第二块至第五块大水面招标承包继续进行。第一次投标未中者,又再接再厉,奋力竞争,中标的喜炮也就一直燃放到夜幕降临。这天,全乡发包总收入180万元,比标底高出两倍多。
“农民花这么多钱承包,有赚头吗?”我不由得问。
“记者同志,农民是最讲实际的经济学家,他们投标的成捆钞票,无一不是发的养蟹财,光我们这个乡,今年农民养蟹收入最少能达到3000多万元,这点钱他们舍得花!”发包主持人满有把握地回答。
确实,养蟹这个新思路使当涂农民的视野开阔了。过去只晓得耕田种稻的农民正在迅速地学会养蟹,发展养蟹。目前,当涂的47万亩水面中,已有12万亩养蟹,平均每亩养蟹水面给农民带来千元左右的纯收入。
“我们这才是开头呀。”当涂县委书记刘忠富告诉我,按大大压低了的估计,今年全县产蟹750吨,产值1.4亿元以上,占全县农业收入的1/5。
当涂养蟹业还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附图片)
养蟹人正张网捕蟹。王文生摄
一首当地流行的打油诗,概括了这位养蟹人的喜悦:
一只螃蟹一担稻,
运销户还抢着要;
一篓蟹几千元,
今年养蟹赚大钱。
王文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