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花开花县花更艳——访香港大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0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花开花县花更艳
——访香港大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同
本报记者于弋
香港。一座普通工业楼里的一个单位,20名工人围绕着5台机器,总共不到300平方米的面积除了做工厂还要兼做写字间、仓库,使得本来就不大的空间显得更加狭小,拥挤。
广东花县。打开厂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可用做停车和运动的开阔场地,场地尽头的假山喷泉喷吐着晶莹的水花,570个工人分布在高达三层、共有6000平方米的车间里,80台机器一天24小时轰轰作响……
这是同一家工厂相隔6年的两幅画面,所不同的是工厂从香港搬到了广州附近的花县。
目睹着自己的工厂这几年的变化,刘大同先生深有感触:“假如当初不把工厂搬进花县,业务根本不可能有发展,更谈不上今天这样的规模。”
这是一家生产聚酯纤维树花的工厂。1987年4月,如同香港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一样,面对着日益缺乏的劳工和日见上涨的房租,这家工厂搬进了广东花县。回忆当初搬厂的心情,刘先生笑着说:“当时心里也没有底。因为香港搬进内地的工厂有很多,说好的有,说不好的也有。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好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成功的基础。”
刘先生所提到的合作伙伴是广州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在他们的协助下,刘先生的工厂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点,并很快办妥了一切手续。在花县办厂的几年时间里,他们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刘先生告诉记者,有时为了赶船期,他们的货车必须连夜赶回香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要求花县海关延长关闸时间,而海关的工作人员也毫无怨言地为他们加班加点验关。刘先生还提到他们工厂的中方厂长,他说:“我们生产部陈经理并不常住花县。具体负责的是聘用当地的一位年轻厂长,他可以说是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工厂,只要有问题随叫随到。正是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帮助,使我们在内地办厂得到了许多便利,这正是我们成功的保障。”
是什么使得刘大同先生赢得内地合作伙伴的信任并乐意如此地去帮助他呢?不久前,记者专程前去花县,参观了这家名为大会聚酯纤维树花厂的工厂,并见到了其中的一位合作者。
这位年仅31岁的厂长是学地质出身的大学生。我悄悄地问他,这样安心苦干是不是因为老板给的薪水特别高?他认真地说:“我主要是觉得这个企业有发展,有前途。钱多少并不重要,若光钱多,但工厂没有发展,那也长久不了,个人的利益系于企业的长久利益。花县的外资企业有很多家,有的外商只顾赚钱,根本不管其他。而刘先生是真正地在办企业,他有长远观念,很关心职工的福利、生活,所赚的钱也大部分投入再生产,为这样的老板干活,干得舒畅。”
目前,刘先生的大会实业有限公司工厂部分全部在花县,香港只剩下一个写字楼。刘先生说:“利用香港对外联系的环境,再配合内地廉价劳工和便宜地租的有利条件,我们的产品在国际上就有竞争力。”短短的6年,刘先生的公司从开始搬到内地仅有50名工人发展到现在570名,从开始1000平方米的厂房发展到6000平方米,产值增加了5倍。刘先生说:“尽管8年的租约现在还剩两年就要到期了,但是我们和内地的合作会一直保持下去,不论将来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我们的合约会继续签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