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书中也有黄金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6
第8版(周末)
专栏:

  书中也有黄金屋
吴锦才
靠读了书长了学问发了财的人还不多见,而写经济书、出经济书、卖经济书赚了钱的故事,却一个接一个地传来。
正像旅人无法不带一张地图出发一样,新投入市场经济大潮的人们纷纷指望靠一些指南式的书籍能引领着泅向发财的彼岸。于是,经济类型的书籍开始摆上了满街头的小书摊。这些书,有俗有雅,但差不多都有很好的销路。
书卖一个题
时下的畅销经济书中,有的是俗到家的一路,销路奇好。所谓“俗”,是说它们主要靠吸引大众的阅读兴趣来走俏。这些书大多有一个很叫座的名字,使“书卖一个题”的说法达到极致。有的叫《发财“厚黑学”》;有的叫《哈佛学不到》;有的叫《商战谋略》;有的叫《商战三十六计》……都是属于实用型的、综合性的、技巧类的、启蒙式的读物。然而,这远远不是真正的经济基础教科书。严肃的经济“学问书”,当然也好卖,但卖法不是在书名上就能吆喝出的。它们当中,有的介绍经济学家的学问,如《我的经济观》(江苏人民版)厚厚的5大卷,竟然几次列名各类书市、书展的“畅销榜”;《中国大中型企业改革与发展之路》(中央党校版),字数多达340万、定价高至185元,初版一次就印5000套;老学者穷尽几十年心血写成的《现代国际经济实务总览》(广电版),40来万字,定价36元,印出一万册也一销而空……各种学者和理论的“文库”、“丛书”,一时间都在纷纷出台亮相,使经济书的出版出现一个小小的旺盛气象。
跟着市场赚
如今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都已转向经济建设,因此中国社会为经济问题爆出一个个热点。这就有了大量的经济“时事书”。1992年,股票、房地产、“入关”和打假都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新闻大事件,弄书的人们跟着市场转,率先转出了一次投身市场经济的小小经验。1989年出的一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概论》(对外经贸版),只印了5000册,卖了整两年还有存货;而到了人人都议论“入关”的时候,几个月中就有十几种有关关贸总协定的书摆上了书摊:薄的有《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的利弊及对策》(经济日报版),内容不过10万字多一点;厚的有《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机遇·对策·挑战》(大百科版)。更多的同类书是用权威诠释表明书的价值:有国务院有关部门人士合撰的《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地位的影响和对策》(中央党校版),也有负责“入关”事务的部门编撰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业务手册》(经济管理版)……全社会的“入关热”,明显有畅销书的一份推波助澜之功。股票书更是“热中之热”——有作家、记者写的《股票,叩击中国大门》(三环版)、《股票市场沉浮录》(安徽人民版),用故事向人们作了不少股市搏击的启蒙;也有枯燥的技术书,像《中国证券投资实用知识与技巧》(杭州大学版)、《亚洲证券市场》(大百科上海版),既有资料价值,又有实战的助益作用。据估计,股票书去年至少出了七八十种,一般都能印上几万册,几乎未听说哪家出版社有书砸在手中。
榜样的“力量”
商战搏击当然少不得榜样的作用。先行一步的外国成功企业家的故事,格外吸引着中国的大群读者。前几年有一本亚柯卡的传记风靡,但人的求知欲毕竟不能光靠一个亚柯卡来满足——中国经济出版社一次推出10部讲美国财阀的书,显出了意欲开拓中国人的经济眼界的系统性打算,而且,书的醒目处还印有责任编辑的电话和邮编,更显示出与读者沟通的心情。企业家的故事看来已是一个很明显的大市场。江西美术出版社一次推出的两函12本《中国古代经营谋略图画》、《世界现代著名企业家经营谋略图画》,更显得摸准了企业家们行色匆匆的习性,从而抓住一个独特的市场。可惜的是,当代的中国企业家活生生的经营故事,看来却还处在企业“自费”出书的阶段,看上去轰轰烈烈,却不能形成自发的阅读者来购买,这终究是时下企业家们的一个误区,更是时下出版家们的一个误区。什么时候,中国人能从书中读到自己身边的大企业家的活生生的经营故事?像“万宝”冰箱、“长城”电扇、“海棠”洗衣机、“夏利”汽车……这些名牌的崛起,背后该有多少让人感兴趣的东西!出版社为什么不赶快把他们奋斗组织成一本本畅销书呢?
(附图片)
题图和此图为人们正在书店里挑选中意的书籍。
李舸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