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建设“文化绿洲”深圳并非文化沙漠在经济发展中也有书店一份功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6
第8版(周末)
专栏:特区风景线

  建设“文化绿洲”
深圳并非文化沙漠
在经济发展中也有书店一份功劳
余清楚马平
曾经有人戏言,深圳在经济上飞速发展,在文化上却是一片沙漠。这种情况也许有过,但情况正在变化,这里也有许多人在辛勤劳动,努力建设“文化绿洲”。汪顺安就是其中值得人们尊敬的一位。
人们或许还记得,八十年代初,当经济上的“深圳速度”风靡全国时,深圳人却感到在文化上、精神上的饥渴。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深圳市只有三个书店,共八百平方米,而深圳人口却从二万增至四十万,面积从一平方公里增至四十八平方公里。人们上书市长,投书报社,连连叫苦:“买书难”。
这时,深圳新华书店来了个新经理汪顺安。他自己反问:难道深圳真的让人们称为“文化沙漠”么?他不服气,怀着一种对深圳图书发行事业和对读者的责任心,开始了深圳“文化绿洲”建设的新创业。他请来一名书法家写了一幅“书海耕耘”的座右铭贴在卧室内以自勉。
一九八四年,深圳建设四大文化设施,唯独没有书店。一九八六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上也未规划新华书店网点。汪顺安三上市府,请求支持。当时的市长当即表态:“书店是一个城市文化层次的标志。深南大道,十里长街,竟然没有一个书店,外人会笑话的。”市政府当即拿出四十万元兴建书店,并从一九八六年起,连续多年免征书店营业税和所得税,市政府先后拨款三百多万元支持书店网点建设。
汪顺安把钱花在刀刃上。为降低书店工程造价,他和书店领导顶住人情风,一律实行项目公开招标。一家公司拆迁,他们将公司的旧书桌、吊灯、电风扇全部买下,一下节省七万多元。书店仓库需要一百多个金属货架,按预算,得花三十多万元。汪顺安却派人将原材料买来后,由大家利用假日自己动手,硬是从中抠出十多万元。就这样,深圳新华书店依靠政府拨一点,企业积累一点,合资筹一点,终于使特区书店的发展赢得了当之无愧的“深圳速度”。
这些年,书店营业面积增加二十倍,营业额从二百五十五万元增加到六千多万元,每年以百分之五十二点四的速度递增。他们以出色的成绩被市民们投票选为“文明单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