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家庭“拉洋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6
第8版(周末)
专栏:我的周末

  家庭“拉洋片”
郭萌
征稿 从今起,周末版又为诸位读者朋友辟出一片园地:我的周末。稿件全部仰仗读者惠赐。凡有感受、体验,均可寄来,字数最好在800以内,情要真,叙要实,文风素朴,笔意流畅,内容不限。盼大家与我们携手,使这一栏目成为传达人生兴味,晓喻文化事理,沟通心灵情谊的所在。 ——编 者
小时候,我和妻子都爱跟着大人逛天桥,尤爱看那儿艺人的“拉洋片”。人们团团围坐在一个大箱子面前,从那箱子上伸出的一个个筒镜里看里头的画片。锣鼓一响,就听艺人按片子上的内容演唱起来,边看边听,一片接一片,似乎那座大箱子里装着数不清的故事,脖子看酸了都舍不得离开……
如今周末,全家人常常喜欢团团坐定,把家里的像册统统搬将出来,时时翻翻看看。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一件往事,一张接一张,看不厌,道不完,新鲜、生动、有趣。于是,也就戏称这个家庭活动为“拉洋片”。
您瞧,女儿面对我们在“大革文化命”年代里的每张照片都提出数不清的问题:为什么每人胸前都戴着那么大的像章?还都手捧着一本小书?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书堆起来烧掉?为什么大家穿的衣服都是差不多的样式?干嘛成千上万的人敲锣打鼓上街游行?一张照片,是一个时代的反映。父辈的经历,不正是儿女的教科书吗?
妻子在西双版纳插队时的照片,常常给一家人带来美丽的遐想:高高的椰子树,整齐的橡胶林,精巧的竹楼和漂亮的傣家普哨(傣语:姑娘),一幅幅表现热带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照片充满了诗情画意。当然也有令人遗憾和不满的图像,熊熊烈火弥漫了整个山林,妻子沉重地解释:那年月不讲保护资源、生态平衡,为多打几粒粮食,砍林烧荒呐……
15岁女儿的照片,几乎全部是“带色儿”的:壮丽的天安门广场、雄伟的万里长城、“欢笑”的海滨、宽阔的康西草原,到处都留下了她那天真活泼的倩影。每一幅画面都给全家带来欢快的笑语和美好的回忆。
周末,温馨的夜晚,打开您的相册吧!一张张,一页页地看下去,那实在是一种既有意义又充满情趣的享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