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山地车赛新起点——亚特兰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0
第11版(体育)
专栏:奥运新项

  山地车赛新起点——亚特兰大
本报记者汪大昭
中国当之无愧地接受了世界自行车王国的称号,可许多人并不清楚国际奥委会确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增设赛项时,为何看中了笨头笨脑的山地车。
20多年前,山地车为适应野外恶劣的地形和复杂的路面而诞生。一群美国自行车爱好者改造了座骑,选用粗宽的轮胎和车架,增装变速齿轮和悬臂制动刹车装置,使之能自如地在丘陵地区崎岖泥泞的道路上飞驰。1980年,第一辆由制造商生产的山地自行车摆在了加利福尼亚的店铺中。此后,这种适合于所有地形的自行车迅速占领欧美市场。1986年,日本岛野公司的销售量已经突破1500万辆。80年代末,挪威、法国、意大利、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的自行车销量中,差不多有一半是山地车。
伴随山地车热出现的是山地车比赛和职业山地车运动员。一些国家先后设立全国山地车锦标赛,而世界山地车锦标赛早已成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赛事。与人们熟悉的公路自行车和场地自行车相比,山地车赛更为惊险和艰难。车手既要有强劲的腿力,又要有敏捷的身手和技巧,才能应付一段接一段的沙土路、上下坡和沟壑坎坷。显然,这很符合突出难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奥运会选项原则。何况,在自行车世界中,生产和使用特制赛车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山地车赛在器材上站在了众多“车民”一边,为什么不让其走进奥林匹克赛场呢?
可惜,中国在这个新赛项的起跑又落在了后边。90年代初形成的山地车热潮至今不衰,花花绿绿的山地车在拥挤的城市街道上十分惹眼。七八百甚至上千元一辆车,主要作用还限于增加厂商的利润和满足“车民”的摩登心理。北京市今年两次举办山地车赛,报名者都不过百余人,人数最少的女子青年组仅有十来人,而这一年龄档次的女性在山地车拥有者的大军中,几乎占了半边天。
中国还没有参加过世界山地车锦标赛,甚至连比赛的距离都搞不清,唯一见过世面的不是车手,而是一位有心计的制造商。据说,中国自行车协会有意抽调一些从事公路自行车运动的选手改练山地车。当国际奥委会将亚特兰大选为山地车运动新起点的时候,中国车手面前又多了一条崎岖不平的追赶之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