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治沙需要科学和智慧——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长董智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治沙工程与沙业展望

  治沙需要科学和智慧
——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长董智勇
谢联辉树干
土地是脆弱的。
土地的沙漠化已成为世界性的灾难。全世界现有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4560万平方公里,受沙漠影响地区的人口约有10亿。沙漠化土地还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情况怎样?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长董智勇日前告诉记者:“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占国土总面积的15.9%。”
董智勇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采访的。室内的陈设和他本人一样“朴实无华”。这位为祖国绿色孜孜不倦奋争的老专家沉痛地指出:“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以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进入80年代,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令人忧心忡忡的数字。”
或许,人们总是更多地把董智勇的名字与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他在治理沙漠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略的。早在50年代初,他就投身于沙漠考察和治理改造工作。在塔克拉玛干、毛乌素和科尔沁沙地,不知留下他多少足迹。
我国的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的北纬37—42度之间。绵延万里的风沙线,危害着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董智勇说:“现已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和风沙化土地,主要是长期以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的砍伐、垦殖、放牧以及人为破坏,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消失,沦为裸地,再加上气候干旱、风蚀、土壤疏松等自然因素,加速了土地沙漠化。”
董智勇告诉我们,沙漠的推进和沙漠化土地的扩大,给我国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风沙的残酷有时超出人们的想象。在北方万里风沙线上,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沙日就有30至100天,还时常出现沙暴现象。流沙给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造成严重的威胁。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沙区集中了全国贫困县的60%。
沙区人民一刻也没有停止同沙害作斗争。他们在长期治沙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先进适用的治沙技术。董智勇扳着手指列举说:“像陕西榆林的引水拉沙,辽宁章古台的沙地樟子松造林,宁夏中卫县的‘四带一网’治沙法等。这些成果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在治沙最前线已经锻炼出了一支善战的科技队伍。他们创立了中国的沙漠科学,在总结群众治沙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铁路沙害治理体系’、‘绿洲沙害防护体系’,推出了沙坡头、盐池、临泽等一批沙漠化整治样板,在防沙、治沙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从总体上看并没有扭转‘沙进人退’的局面。”
治理沙漠,首先要认识沙漠自身的规律,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在沙漠中,最珍贵的是水。董智勇主张,中国治理和开发沙漠的重点应当集中在年降水300毫米等值线上,治一片向外扩展一片。这些地区的沙漠一般都有地下水,有的地方还很丰富。通过打井、喷灌,发展节水性农业,逐渐扩大绿洲的面积完全可以做到。
在这位林学专家的眼里,沙漠和沙地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经济系统,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这里有开发潜力极大的光能、风能,有沙区特有的生物资源,有取之不尽的沙制建材的原料……如果我们摆脱传统的观念,扬沙区之长,避沙区之短,就可能看到风沙灾害的另一面,发现一个急待开发的富源。
这位满头银发的专家激动地说,现代科学,成熟的技术,已经给了我们开发沙区的条件。钱学森同志建立沙产业的思考,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沙区开发的新思路,这是高新技术发展与生存环境保护相结合的产物,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现在,沙区风能、光能开发技术正在长足发展;有的国家已经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办法,把生物工程、温室作业、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用于发展沙区高效农业。近些年我国也在这些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
董智勇再三强调:“沙区生态经济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按照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科学地建立沙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充分发挥这个系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那么人类在沙漠和沙地同样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