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今日”公司和它的大学生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今日”公司和它的大学生们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广东中山市“今日”集团公司生产的“乐百氏”奶已家喻户晓。它的企业经营理论是向少年儿童奉献一片爱心,其内部的管理也是“以人为中心”。总经理何伯权对记者说,对人的关注是他们办企业的宗旨,他什么事都可以放下,只有一件事不可不做——招聘人才。近两年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后,他跑大城市的重点大学和人才交流中心,招聘了近200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大学毕业生,充实企业的中层管理部门。
“今日”公司的领导层遇到了始料未及的挑战——怎样把握大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带给他们满足和欢乐?怎样建立“今日”独有的企业文化?怎样共同探讨年轻知识分子的成长之路?怎样把人才留住?他们逐渐坚定了一种信念:“今日”公司不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而是培养人才的学校。
文凭只代表你是一个合格的书生,走出校门之后的人生之旅不经过磕磕绊绊近乎不可能。“今日”公司总经理的决策是:欢迎他们早犯错误,早跌跟头,早找教训,早些成熟。一句话,压缩他们的成熟期。黄少坚是学轻工业机械的,进厂不久,领导就把他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让他一个人经管所有的设备改造、生产工艺布置及拼装生产线。他搞的项目中,有几个成功的,获了奖;也有失败的,给企业造成了损失。他很快接受了教训,用他的话说,公司宁可花钱买经验,也放手让我们去干。后来,黄少坚被评为镇里的十杰青年之一,又提升为公司的设备科科长。“今日”公司老总的容人之心令下属们感动。
“今日”公司不仅允许下级犯错误,而且欢迎他们挑毛病。大学生们不满现状,容不得一点问题的出现,尖锐批评厂方的事时有发生。当记者问及何伯权,对大学生爱挑毛病提意见怎么看?他回答说:“这些大学生素质较高,他们不满现状才能促进公司的发展。有人不断地发现问题,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完善。”
公司注意感情投资和文化建设,他们理解从大都市高等学府来的大学生一时难与所在小镇的文化气氛相融,对精神生活有较高的追求。于是,公司办了《乐百氏人》报,装修了卡拉OK厅,成立了艺术团,还从外面请歌星、话剧演员开联欢会。公司更重视的是,在实现公司整体价值的竭诚奉献中,不断提高每个人的自身价值。
与“今日”公司里的大学生接触,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机会。“今日”公司最大的魅力就是为大家提供了许多机会,让他们在这些机会中自我认识,自我挖掘,自我完善。22岁的谢统贵刚分配到公司20天,何伯权就让他搞基建,当时新厂区还是一片荒林和菜地。他作为厂方派出的质量监督,天天吃在工地,住在工地。8个月后,崭新的公司大楼矗立在中山市轻工业开发区,与大楼一起成长起来的小谢被提拔为公司供应科科长。与小谢同时告别校门的周华东,在储运科广州办事处工作,去年经他手发往全国各地的车皮达320个,每天和车站、货场打交道。他挖掘出了自己的社交“潜能”。他说:“在我们公司,不怕做错事,只怕不做事。做事,机会就在其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