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相声你大胆地往前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09
第8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相声你大胆地往前走
梁左
中国的相声的历史,有案可查的,最多不过200年。
这样说来,相声的历史很短。这是幸呢?还是不幸呢?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在当今中国的文艺舞台上,唯独相声这种传统的、民族的艺术形式还能够与喜剧小品、通俗歌曲相抗衡,或称三足鼎立,或称三大支柱,究其原因,唯其在“传统”中相对年轻,在“民族”中相对开放——相声中那种强烈的反差,荒诞的手法,夸张和变形,思想的大幅度跳跃,语言的自由组合程度,尤其是那种完全打破了“第四堵墙”的表演形式,应当说是相当现代的乃至欧化的。与某些需要被振兴、被抢救的姐妹艺术相比,相声的优越性正在于它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被因袭的重担所紧紧束缚,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脱离通俗化、生活化、贫民化的生命轨迹,还没有来得及像它们那样踏上程式化、贵族化、宫廷化的衰亡之路——鲁迅说他宁可看梅兰芳博士的早期表演,看那活生生、泼辣辣的村姑形象,但却不愿意看他成熟时期的《贵妃醉酒》或《黛玉葬花》——而相声正属于这活生生、泼辣辣的青年时期,这是相声的大幸!
相声虽年轻,但毕竟也有传统,不比小品,到今天也闹不清它的祖宗是曲艺还是戏剧,正好少了“继承革新”的任务,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相声的传统就是传统相声,除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极高的认识价值。我们可以把全部传统相声作品当作一部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市民(主要是北方,尤其是下层)社会的百科全书。最近,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整理出版了一套《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搞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乃至做其他学问的同志读一读,必有收获。
大红大紫与不景气云云
传统相声的“继承革新”工作几乎是与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同时开始的。我们且举一段当时由尊敬的老舍先生亲自修改的《绕口令》:“我家有个飞禽白净八斤鸡,飞到张家后院里。张家恶霸坏东西,欺压良善不讲理,共产主义我正学习,斗争恶霸斗到底……”请看,像老舍先生这样的大手笔尚且如此找不着感觉,一般的相声艺人就更不必说了。但无论如何,这种革新的愿望本身是应当得到尊重的,所以仍然可以把它当作相声革新的前奏——只是这前奏的尾音拖得很长,甚至直到今天,在相声创作中生硬地贴标签、加主题的做法仍然时有出现,成为一项非革除不可的弊端。
相声的真正意义上的革新,在传统相声的净化方面,首推侯宝林;在新相声的创作方面,首推马季,这是指“文革”以前。“文革”后,相声大红大紫,不仅由北方曲种迅速推向全国,而且许多作品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说相声不景气云云,实在是这几年才有的事。
一种艺术一旦沾上了“不景气”,总要拉个垫背的来出气,如同电影的不景气就是电视的罪过一样,相声的不景气也难免要和小品的兴起联到一起,说是相声、曲艺、戏剧的好手法都被你们用光了,观众都被你们抢走了,我们要能“景气”得了才怪呢!
续香火三点论
我认为,自己的不景气也不能光从别人身上找原因。也总要从长计议,大家一起合计个办法来“振兴”才是。相声好歹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艺术,事关重大,无论如何不能让它在我们手中断了香火。这里,我也想出三条大计,略陈于下:
一曰宽松政策。其实,对政府的文艺政策,为人民服务也好,为经济服务也好,百花齐放也好,创作自由也好,我是一百个没意见,打心眼儿里往外就那么赞成、拥护,只盼着在实际执行中千万别走样儿,尤其对相声,更要特事特办,谁让我们是讽刺艺术呢!当然得充分注意讽刺艺术的特点。
二曰加强建设。例如理论建设,目前相声的理论研究工作还处于草创阶段,就其整体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其他艺术领域。而且研究的重点要么是分析传统相声作品或撰写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的生平传记,要么是无穷无尽地挖掘相声历史或无边无沿地探讨幽默理论,似乎非如此就无法吸引读者或不足以显示其理论深度,因而与当前的相声创作和表演严重脱节,给人一种远水不解近渴的感觉。再如队伍建设,音乐、美术、电影、话剧、戏曲、舞蹈都有自己专门的学校学院,从大中专到研究生配套成龙,而整个曲艺只有两所中专(北方曲艺学校和苏州评弹学校),人们千呼万唤的文化素质高的相声演员又该从何而来呢?
三曰鼎力革新,雅俗共赏。不同艺术品种是有雅俗之分的,比如严肃音乐,在任何国家都只有少数人欣赏;以此看来,相声的特点正是“通俗”,尤其传统相声,大多俗得无可再俗。这就给今天的大量平庸之作找到了借口,“传统”啊,“通俗”啊,一味迎合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其实绝大部分观众对此也是十分反感的),从而败坏了相声艺术的声誉。我相信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九个人喜欢相声,但每十个喜欢相声的人中却只有一个人敢于承认他喜欢相声——因为相声在一般人心目中的档次实在是太低了。倒是近年来一些探索性的相声作品,尽管远离了“传统”,也不够“通俗”,却使相声的档次有所提高,我以为这是值得的。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相声能够和其他姐妹艺术并列于艺术殿堂而毫不逊色,喜欢相声的人能够大胆地喜欢,不喜欢相声的人能够逐渐地喜欢。为此,在相声创作中宁可去一些笑料,宁可少几个包袱,也不应当去追求那种无聊的笑声和廉价的掌声。老一辈相声艺术家经过多少努力才使相声登上了大雅之堂,我们绝不能再使它重新回到撂地艺术中去。
我们反正只有200年的历史,我们反正原先是撂地的艺术,倘若我们能战胜这暂时的、相对的“不景气”,“鲲鹏图南,江汉赴海,大风泱泱,前途堂堂,矢贯七札,气吞万牛,黄金世界,荼锦生涯”(梁启超语),又将是何等辉煌!
相声,你大胆地往前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