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治沙伟业 事在人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0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治沙工程与沙业展望

  治沙伟业 事在人为
李建树
土地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不仅未能科学地利用土地资源,而且往往是长期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耕作方式和过度砍伐、垦殖、放牧等,致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沦为裸地,加之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当今,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世界性灾难。全球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已达4560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沙漠戈壁116.2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33.4万平方公里、风沙化土地3.7万平方公里,总计达153.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5.9%,已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仅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每年就约有2亿亩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有15亿亩草场由于沙化造成牧草严重退化;有数以千计的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和河流经常遭受风沙侵袭和压埋。全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就积极组织和领导沙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防沙治沙工作。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上马以来,我国的治沙工作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至今全国以治沙为主要目的造林保存面积已达1.5亿多亩,不但使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而且还从沙漠中开发出农田2000多万亩。过去受风沙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的1.65亿亩农田,由于有防风固沙林的保护,粮食产量增加10—20%。过去因沙化、盐渍化和牧草严重退化的1.34亿亩荒漠和半荒漠草原,由于封沙育林育草,产草量增加20%以上。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沙漠推进和沙漠化土地继续扩大的趋势,边治理边沙化,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的情况依然严重存在。预测今后10年土地沙漠化将以1.32%的发展速率扩大,平均每年沦为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将有2370平方公里,形势十分严峻。
治理沙漠,遏制土地沙漠化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国务院于去年7月在兰州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沙漠进军。同时,国务院批准了《治沙工程建设十年规划要点》,并决定将治沙工程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制定了治沙方针和优惠政策,使全国的治沙事业进入了一个讲规模、求效益、大发展的新阶段。
按照《治沙工程建设十年规划要点》,其总任务是在保护好现有植被的基础上,10年间要治理沙漠化土地1亿亩,其中治沙造林2000万亩、封沙育林4000万亩、飞机播种造林1000万亩、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600万亩、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2000万亩、发展各种经济植物200万亩、开发利用水面200万亩。治沙工程的总体布局是以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万里风沙带为主线,以保护、恢复、扩大林草植被和沙生植被为中心,因地制宜,建立防、治、用有机结合的工程体系;以治理沙漠化土地为重点,保护、封育好现有植被,采用治沙造林、治沙种草、治沙变田等一系列生物、工程措施,建立起绿色屏障,恢复并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达到逐步缩小沙漠化土地面积的目的。今后10年要努力完成三大任务:即防沙、治沙、开发利用沙区资源。首先是防沙。要从改革耕作制度、放牧制度、樵采制度和用水制度入手,严加保护沙区林草植被,遏制沙漠化土地扩大。第二是治沙。要采取治沙造林、封沙育林育草、飞机播种造林种草、治沙造田及改造低产田、人工种草及改良草场、种植药材及其他各种经济植物、开发利用水面等多种办法治沙1亿亩。第三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沙区光、热、风、水、土资源和各种生物、矿物资源,兴办沙产业。
治沙工程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确保工程按规划实施,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治沙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同时要以身作则,认真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治沙工程中来;其次是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农、林、牧、水、交通、工矿企业和当地驻军等各行各业通力合作,以确保治沙工程顺利实施;第三是国家的投资计划要落到实处,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要兑现,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治沙积极性;第四是突出重点,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同时要强化质量意识,讲究经济效益,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第五是坚持走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的路子,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实行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第六是紧密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治沙技术。
我国人多地少,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土地沙漠化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将严重阻碍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全国60%以上的贫困县都集中在风沙区内,一些地方至今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对土地沙漠化危害的严重性和后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让其无限制地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的经济建设不但上不去,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最终也会丧失掉。值得欣慰的是,陕西榆林、山西右玉、新疆和田、内蒙古赤峰、甘肃民勤等地变沙漠为绿地、农田、牧场的实例,足以说明只要我们群策群力,持之以恒,那么我国的治沙事业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作者系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林业部治沙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