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上海南京路上挤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十大城市公共汽(电)车优秀线路活动

  上海南京路上挤车记
《文汇报》记者 金丹
上海的南京路上名店比肩、百店云集,素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的美称。因为有了这种名街效应,外地游客便有“不逛南京路枉到大上海”之感;本市居民若要购买衣物,也将它作为首选之街;还有就是像我这样不为观光只为赶路而不得不每天途经两次的“上班族”。
南京路上跑二十路电车和三十七路公共汽车,共两路车。对日均人流量达一百八十万的浩荡游民来说,显然是人多车少了。于是,外地人上海人,采购的上班的,时常演出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传说过这么一个笑话:上海土地金贵,然人均密度最高之处何在?在汽车的两阶踏板上,一共可站下十三个人。这话是很有些夸张,但同时挤足六七个人却是常有的事。我亲耳听到提着大包小包的外地人凑在一块小声嘀咕:上海人挤车挤出“精”来了,可真是“寸土必争”,咱那儿可不这样。上海人听了,很深沉地笑笑,管它是褒是贬,人挤上来了才是最实在的。据测算,从外滩到西藏路的南京路,宽为十五点九八至二十八点四五米,而车行道的宽幅是十点四五至十八点三○米。这就跌入了一种欲罢不休的循环,即南京路越繁华,游客越多,则行车就越难。行路难的结果是:公交车辆的行驶速度从一九八七年的平均每小时十五公里,下降至目前每小时五公里。科学论证了的道理不管情愿不情愿都得接受。
我常常感到挤车是一种远比爬格子要辛苦得多的操练。记得去年冬天小女儿一定要到我的办公室去玩玩。为她的童心所动,就预备带她作一次长途旅行,自然还盼望着车上会有人让座。上了车就往“老、弱、病、残、怀抱婴儿专座”挤去。坐着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即刻扭头看风景了。坚持了一会儿,自知无望,心想权当她是个残疾人吧,就又往后一座挪动,那个五十多岁的男士也马上低头打盹了。回头看看售票员,同样一副没有同情的面孔,就只能在心里开展对奢望的自我批判了。女儿渐渐大了,现在会抱着我的腿站在车上了,而我总尽量不带她去挤车,因为那算不上是培养她独立的地方和方法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