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和平红利”之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1
第6版(国际)
专栏:

  “和平红利”之梦
烽林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和西欧一些人曾乐观地预期,西方将会获得一笔可观的“和平红利”,也就是美苏军事对峙消失后,可以削减防务开支,从而省下大笔钱来作其他用途。现在一年过去了,“和平红利”似未见到多少踪影,而不少人已在提出这样的问题:和平要付出多大代价?防务削减带来的是什么?英国《独立报》甚至说,对西方军事工业来说,“和平红利”带来的却是损失巨大的现实。
人们原来估计,“和平红利”将可能有三种形式。一是国内红利,将防务开支转用于其他目的;二是把军事工业生产直接转变为民用生产;三是国际红利,随着军备开支减少,对外援助即可增加。一些联合国人士还盘算过,全球一年可节省2000到3000亿美元,因此将会迎来一个对外援助“新时代”。但现实很快碾碎了这种粉红色的梦想。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一位专家直截了当说:那种乐观的预测是“荒唐的、充其量是天真的”。
当然,削减军事开支,从根本上说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将起积极作用。但事情往往是复杂而矛盾的。问题是:长期以来支撑西方经济的庞大的军事工业,由于削减军费已造成工厂关闭,失业骤增。如今正值西方国家经济衰退或复苏缓慢之时,国防工业萧条无疑是雪上加霜。对西方来说,“和平红利”是未见其利,先受其害。用美国一家月刊的话说:“如果你在国防工业工作,看到世界出现和平就心惊肉跳。”
据统计,自1989年来,美国防工业已解雇84万人,超过了几个大公司裁员的总和。而今后几年,国防工业和与之有关部门还将裁员,失业总人数可能达到260万。有些工业,如造船业将因此“陷入长久的衰退之中”。美国武器装备的生产集中于10个州,现在这些地区已成为缩减军费的最大受害者,经济受到的打击也最沉重。
在欧洲,欧洲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透露,至少有50个地区严重依赖于国防工业。约有300万欧共体国家的工人依靠军工生产生活,现在受到缩减军费的影响。英国近年来就有上万名国防工业工人失业,这是造成英国一些地区衰退的重大因素。德国国防工业减员已达18万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估计,今后两年内,欧洲军火工业中的就业机会将减少1/3到一半。
把军事工业直接转变为民用生产,是说来容易做来难,非短期内所能奏效。首先,不少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经济衰退,没有经费调整结构,加之事出仓促,各国削减防务开支未有周密计划,国家和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各国之间均缺乏协调。这方面的转轨要取决于新的投资,新的市场,而目前这些因素都还不存在。例如美国造船工业中,商用船舶比例一向很少,而航空工业,当今民用航空市场本来就不景气,竞争激烈,军转民谈何容易?总之,用《日本经济新闻》的话说:军工产业向民用产业转换的道路要比想象的更加艰难。
在此情势下,西方国家难道就让这个利润丰厚的军事工业部门日益萎缩而置之不救吗?当然不会。出路就是输出军火。法国《解放报》说,防止国防工业衰落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军火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在美国还在推行“咄咄逼人的武器销售政策”,近年来仅在海湾地区美国就出售了210亿美元的武器。德国公司则奉行“进攻性战略”,销售武器比法国还多。而英、法也不甘示弱,力图保住阵地。事情正像一家欧洲报纸所描绘的:“全面的冷战如今成了一个地区冲突的血腥大杂烩。今天约有30—50场战争在全世界各地展开,每天都有几千人死亡,消耗大量的武器装备”。
看来,“和平红利”仍是梦想,而冷战后的世界并不安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