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火红太原“服装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2
第2版(经济)
专栏:

  火红太原“服装城”
吕日周
开业仅一年的太原“服装城”可真红火,日成交额达50万元,而且每天看涨。
郝庄乡,这个原来交通闭塞、默默无名的山乡,也随着“服装城”的兴建而“响”了起来。
说起“服装城”,知情者总要念叨创建者之一、太原市南城区工商局局长许瑞挺。那还是在1990年11月,许瑞挺同太原南城区机关、开发公司等有关单位的领导组成考察组,到沿海省市考察。沿海省市的举动和形势,使大家认清了一个理:生产要发展,就要建大市场。于是,他们很快成立了以区工商局局长挂帅的市场建设领导小组,集中力量为兴建市场搞好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几个月后,两座质朴典雅、新颖别致、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商城”拔地而起。
竣工后,近2000户外地服装加工户便蜂拥而入,3200多个摊位和店铺被“抢占”一空。“服装城”开业没几天,就异常红火,引起各界关注。不少经济学家考察后得出结论,表面看热闹在销售上,实际繁荣在加工上。这里几乎全是“前店后厂”,前面是售货柜台,幕帘后就是加工厂。
这种直接使加工面向市场的经营方式,只是服装城繁荣的一条重要原因,还有一条,就让来自江苏省无锡市的陈玉伟说吧:“出门做生意,人生地不熟,就怕遇着难事儿,怕受欺负,怕没作主的人,怕不赚钱,怕不安全。这儿市场秩序好,没有担心犯愁的事,大小困难市管所一揽子包了,跟回到自己家没两样。”
工商所的同志们为建设繁荣市场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市场开业,他们就建立了“全方位一条龙服务”的管理体系,一切都严格按制度办。他们本着先予后取,养鸡下蛋和放水养鱼的原则培育市场,出台4条优惠政策:政策从宽、条件从优、手续从简、费赋从轻。办理营业执照、税务证,凭个人申请,本人身份证当天就可办妥有关手续。浙江省的吴良才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我辗转许多省城,相比之下,这儿的市场最好。为了帮助我们租房,工商局专门成立了租房办公室,由他们出面统一核实房价、签订协议、交付房租费,用不着我们跑腿,就把事情办了。市场里有治安办公室、法律顾问室、储蓄所、保险、饭店、托运服务、长途电话,还有理发、洗澡、开水供应、晚间娱乐场所……服务性设施一应俱全。我们想到的有,没想到的也有。”另一位浙江个体户插话说:“工商局投资50万元,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服装城子弟学校,我们这里140多个娃娃们去托儿所。上学也用不着家长们操心,每天有面包专车来回4趟接送,外地人做生意心里能不踏实吗。”
为培育好这一服装市场,南城区工商局不只为前来经商的工商户们提供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还从信息、广告等深层次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经常通过信函、长途电话或派员外出跟各地联系,探信息、看行情。南方风行什么,北方喜欢什么,什么样的布料受欢迎,什么样的布料差一些,加工户们都一清二楚。为扩大市场知名度,市场拿出30万元,通过中央和省内的新闻媒介及太原市区内的60部公共汽车做广告宣传。
“服装城”的兴旺发达,不仅促进了郝庄乡农村经济和饮食服务行业的发展,而且鼓起了当地一些国有商业和居民参与经营的热情。工商局因势利导,在“服装城”附近建起占地450平方米的布匹批发市场和占地600平方米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形成配套市场。
市场兴,百业兴,郝庄乡相关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过去,这里既无饭店,又没旅社,电信局也冷冷清清。如今不仅公共汽车客流量大增,而且开设了太原火车站到“服装城”的直达车;7家饭店相继开业,旅店业也正在筹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