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从“爬格子”到“耕砚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2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爬格子”到“耕砚田”
丁传陶
提起李準,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他的小说与电影。因为李準是写短篇小说起家的,成名之后,他又搞起了长篇小说,至于电影剧本的创作与改编,相继推出了《李双双》、《龙马精神》、《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老兵新传》、《黄河东流去》、《清凉寺的钟声》等优秀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但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近几年来,李準自己谈得最多最感兴趣的,却是书法。
据李準自己讲,他喜欢书法,并非偶然。他的家乡,是在豫西河、洛之间的邙山脚下。这带地方,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层出不穷,文学空气相当浓厚,书法之风,尤其盛行。李準常说,他小时候在家乡接触的读书人,都能写一笔好字,都可以称得上书法家。他自己家里,就有这样一副传家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李準自幼就喜爱上了书法,只是后来由于文学上的成名,他才未去耕那祖上留下的“砚田”,而过起了“爬格子”的生涯。1985年,一场脑血栓,几乎使他偏瘫不起。虽经多方调治,病体得以康复,但大脑毕竟受到影响,搞起文学来感到很不适宜,于是他便开辟第二战场,耕起了“砚田”。从这时开始,他才真正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这也算有情者终成“眷属”吧。
同“爬格子”一样,李準同志耕起“砚田”来,也是勤奋而卓有成效的。
为了开扩眼界,增长见识,他搜集了大量的碑帖。在他家里,真草隶篆,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无所不有。有一次,他去泰山,见有经石峪全部拓片,爱不释手,就将所带钱钞、粮票、手表全拿出来买了一部。回到家里,他把这些拓片挂在所有房间的四壁,日看夜想,潜心研究。他不仅观摩每个字的间架笔画,而且体味每个字的神采韵味,从而奠定了他书法艺术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他还虚怀若谷,诚恳待人,结交了许多擅长书法的朋友。他和北京、河南、江苏、四川等许多省市的书法家就有着很好的友谊。在他看来,广交朋友,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是提高书法技艺绝不可少的条件。
不过,李準同志在书法上最值得称赞的,还是他那长期不懈的实践。如前所说,李準真正练习书法,是在他大病之后的晚年。他要病而不废,老有所为。他书房的门楣上有一匾额,自书“伏枥馆”。
为了把字写好,李準同志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年老多病带来的种种困难,苦练八年,用去了不知多少麻袋的宣纸。现在,他的字终于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和喜爱。在荣宝斋,有他的条幅;在黄河碑林,有他的石刻;在张大千纪念馆,有他的楹联;在许多亲朋好友的家里,更可以常常看到他的墨宝。李準写字,追求的是骨气,是精神,而不是单纯好看的外表,因而他的字,古朴苍劲,厚重有力,奇而不怪,拙而不俗,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实在难能可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