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收入消费态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3
第2版(经济)
专栏:热点分析

  收入消费态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左春文
收入和消费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量的角度,收入是消费和结余购买力之和;节余购买力是指居民手持现金和储蓄(包括股票和债券)。改革以前,居民收入水平低,只能满足基本消费,或者说,消费之后所剩无几,收入近似于消费。改革以来,特别是1984年以来,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居民收入除了消费还有相当数量结余下来。这时候的收入与消费则再也不能等同了,否则,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就会失之偏颇。
总量和结构尚属正常
统计数字显示,1992年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水平相应提高,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
收入的情况是,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26元,比上年增长1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职工平均工资2677元,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元,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9%。
消费的情况是,1992年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城市增长18.9%,农村增长13.8%。虽然社会集团购买也包含其中,由于社会集团购买的消费仅占整个消费量的15%左右,所以并不妨碍对居民消费一般趋势的观察和判断。
以上显示的是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总量,下面再观察结构状况。
去年居民收入结构特点
1、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快于非工资性收入。1992年工资性收入人均为1441元,比上年增长25.6%,占全部收入的比重达70.9%,比上年上升了3.9个百分点。人均非工资性收入为590元,比上年增长4.4%。工资性收入增长快的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国家调高了工龄工资和奖金等;企业单位主要是市场因素的作用,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职工工资也相应增加,另外,价格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暗补”转“明补”的增多,也促使工资性收入增长较快。
2、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人均收入最高和最低两者间差距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典型调查,20%的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20%的低收入户差距由上年的2.6倍扩大到2.8倍,其中10%的最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与10%的最低收入户的差距由上年的4.2倍扩大到4.8倍。二是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人均收入最高的广东和上海与收入最低的内蒙古和江西的差距在两倍以上。
3、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主要是因为二、三产业增长较快。
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
1、消费质量进一步提高。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885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食品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食品支出占生活费用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52.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也有下降。
2、在用品消费中,城镇向高档型、享受型方向发展,农村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购买量增长一般都在30%以上。
3、非商品生活费用增幅较大。1992年城镇人均非商品支出204元,比上年增长28.3%;农村居民的非商品费用也在20%左右,其中学杂费增长接近30%。
1992年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居民消费的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基本相适应,收入结构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进而推动消费品生产的多样化。
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
从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因素看,目前尚未表现对国民经济尤其是社会消费品市场构成压力,而且在短期内这种压力也不会形成。理由是:
1、当前基本上形成了收入多元化与消费商品化的格局。1988年以前,居民较快增长的收入集中挤压在狭窄的消费领域和有限的消费品市场,市场无论如何难以长久承受。1988年爆发的全国性“抢购风潮”就是例证。消费的商品化,同时也是消费领域的扩大,这对居民货币收入的分流,就有了一定的回旋余地。当前居民消费商品化突出方面是,向一些长期消费领域迈步,如住房、教育、医疗等,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将使居民货币购买力释放的压力大大减轻。
2、居民金融意识普遍增强,客观上抑制了盲目消费行为。由前几年购买一般商品保值转为通过储蓄(包括购买股票债券)增值,不仅为金融市场的发育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
3、高收入阶层和高消费群体的示范效应,为消费品生产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信号。90年代的消费“热点”应该是一些能为居民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好更为便利条件的高档消费品,如电话、汽车、住房及居室装潢等。当然,究竟什么时候能够“热”起来,主要取决于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兴利除弊说隐患
1、社会成员间收入差距的逐年拉大。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拉开收入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到底多大为适度,低收入尤其最低收入社会成员的数量控制在多大范围才是我国社会所能承受的,以及对低收入社会成员应及早采取什么救济措施,对这些问题如果缺乏相应措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则难以实现。
2、居民货币收入的合理使用虽然有了渠道,但尚不通畅。长期消费领域,如住房改革缺乏透明度,老百姓心中都没底数,以至于一旦要付诸实施,大多数人恐怕既缺乏物质准备,也缺乏精神准备。储蓄中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储蓄利率未能市场化;二是股票这种特殊商品过于短缺,既影响了股票市场正常发育,也可能导致居民手中货币去冲击某些短缺的消费品。
3、“灰色收入”和“灰色消费”使本来不顺的分配关系更加混沌。这里的灰色收入和消费主要指单位公款和利润向个人转移的现象,如公款吃喝旅游、公车私用、单位电话费用失控及公费医疗膨胀等。这种膨胀进一步加剧了分配不公,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都将产生消极影响。
概括地看,当前收入消费的态势是正常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要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增长势头,关键是要兴利除弊。要通过健全和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来调节居民收入,缓解分配不公和差距悬殊。要加快银行利率的市场化,扩大股票发行数量。同时,要积极开拓消费品市场,通过刺激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推动消费品生产的兴旺发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