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罗帅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4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罗帅的故事
周迅
“书呆子”的抱负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诞生于湖南省衡山县鱼形南湾(今衡东县荣桓乡南湾村),乳名宗人,在兄弟姐妹8人中排行第六。他从小生得英武俊秀,聪敏过人,讨得父母喜爱。还不到入学年龄,父亲就授读“四书”和《唐诗三百首》,8岁就带他进私塾拜了孔夫子。他对“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苏武牧羊”、“班超投笔”等故事很感兴趣。1914年秋,宗人12岁了,父亲把他送进罗氏高等国民小学堂。校长罗炳文受过辛亥革命的熏陶,是个新派人物,视小宗人背阔腰圆,浓眉大眼,谈吐文雅,举止潇洒,心里自是高兴,便情不自禁地对罗国理说:“诗云‘桓桓于征’,令郎年纪虽小,可长得英俊魁梧,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依我看,令郎不如改名为荣桓。”罗国理先生满心欢喜,一口答应了下来。
进了学堂,除国文外,还学习算术、历史、地理和自然等知识,罗校长又常讲“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等新故事,罗荣桓视野更开阔,更加刻意求功。他立志“效法先烈,投身革命,救民于水火”!
一天,学校放了午学。罗荣桓不回家吃饭,他要弄清“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就径直朝小河洲走去……
小河洲离南湾街约二三百米。这里原有个小书院,一条小溪在此分流,包抄小书院向西向北流去,是南湾八景之一,名叫“双流夹镜”。虽然书院早已不存在了,但那一排排高大的重阳树,依然枝繁叶茂,煞似撑开的一把把大雨伞,清静阴凉,是夏天读书的好地方。罗荣桓瞄准那棵最大的重阳树,几蹬几蹬就攀了上去,坐在丫叉,展开书,认真读了起来。
不知读了多久,一群放牛娃嘻闹嘻闹地在小溪里打起水仗来。罗荣桓猛吃一惊,失神掉进小溪里。近视眼镜不见了, 宝贝书也不见了,他顾不得一身疼痛,水里摸,岸上找,还是不见踪影,急得快要哭出声来。他越急,小伙伴们越笑得厉害。于是,他心里有了谱,便使出激将法:“你们还不把东西给我,我就不给你们讲故事了。”这一招真灵,小家伙乖乖地还给书和眼镜,光着屁股把罗荣桓围在中间,要求他讲故事……
正在这时,父亲来到了身旁,罗荣桓吃惊不小。其实,罗国理先生看到儿子全身水淋淋,像个落汤鸡,手里还捧着那宝贝书,心早就软了,只是用手指头给小脑袋轻轻地敲了几下:“你呀,真是个书呆子!”从此,罗荣桓的绰号便在南湾叫开了。在学校里,同学们遇上做不出的难题,都说“找书呆子去”;就连大人要写个条据、书信什么的,也是一个调门“找书呆子去”……在南湾,“书呆子”一时差不多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谁说罗荣桓是“书呆子”?他读的书多,心里想的远,抱负可大着哩!1915年下学期,他读高小三册时,在《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命题作文中,文章一开头就指出鲧治水失败的教训以及禹治水成功的经验,继而笔锋一转,阐明禹治水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弃一己之私,屏室家之念,……以斯民为己任。”接着,用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抒发感想,“匹夫若立志,推尧舜之功,竭禹王之力,则天下无难事矣,为尧舜禹汤亦不难也!”文章最后表示自己长大后,要“效禹王以斯民为己任,为人民为中华做一番事业!”可见,他从小就怀忧国忧民之心,抱安邦治国之志。罗炳文校长格外赏识这篇文章,亲自圈圈点点,加上许多眉批,并在校园公布,号召同学们“效尧舜之功,树先贤之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重用靳怀刚
这个故事发生在山东,当时罗荣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委员。
靳怀刚,出身于山东邹县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他的伯父靳云鹏,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两次出任国务总理;他的父亲靳云鹗,曾任吴佩孚的副司令、河南省省长。靳家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有许多工商业、房地产,在原籍邹县也是第一号的大地主。靳怀刚原在北平读书,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抗战爆发后,就跑到延安学习,并且入了党,1938年跟张经武、黎玉到山东,被分配来鲁南,在地委搞联络工作,年方21岁,工作很积极,能吃苦耐劳。他所在机关与罗荣桓同在一个大院子里,几乎每天都从罗政委门口经过。
一个从反动家庭里出来的人靠得住吗?人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然而,罗荣桓对靳怀刚这个年轻人,非但毫不歧视,而且非常关心。当他从门前走过时,罗荣桓常常邀他进屋坐一坐。开始,他觉得罗荣桓很严肃,不免有点紧张和拘束,但接触几次后,发现罗政委平易近人,有时破例和他开玩笑,叫他“大少爷”或“靳少爷”什么的。
在鲁南,很多人都知道靳怀刚,还有些亲戚给他送礼物,他感到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罗荣桓则鼓励他,不要把出身不好当作包袱,要把包袱变成动力,鞭策自己更好地为党工作,并利用一些社会关系,做有利于革命的事,当时鲁南根据地医药非常缺乏,靳怀刚就给天津的“家”写信,要他们帮个忙。不久,价值4000余元的药品,就送到了一一五师卫生部。
罗荣桓对靳怀刚充分信任,大胆使用,任命他为一一五师后方政治部主任,负责统战工作。靳怀刚每次外出做统战工作时,罗荣桓从谈判方针、内容,直至宴会上应注意的细节,都一一作了交待,并让他骑上高头大马,配上警卫人员。罗政委一方面放心让他独立工作,同时教育他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并叮嘱和他一起工作的工农干部,在政治上帮助他,在生活上关心他,使他在革命的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在革命的大道上茁壮成长。解放后,靳怀刚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环保局局长。
回乡乘“吉普”
1956年11月,正是橙黄桔绿时,罗荣桓元帅回到了阔别30年的家乡——湖南省衡山县(包括今衡山县、衡东县和南岳区)。
古城衡山,坐落在南岳衡山之麓,临映湘江。那天,正逢赶集,人山人海,川流不息。罗荣桓同志偕夫人林月琴,带了女儿巧巧,以及随行人员,乘坐军用吉普,当车驶近县城北门时,便舍车步行,向街心走去。他头戴青呢帽,身穿褪了色的青呢中山服,拄着手杖,步履矫健,边走边看。他走到一些摊贩面前,操着一口上衡山土音:“这个班椒要么嘎价?”“那麻壳花生今年收成好不好?”人们见他身材魁梧,又态度平易,说话和气,都高兴地回答着各种询问,话音里充满了敬意,但他们哪里知道眼前这位顾客,就是曾经指挥千军万马克敌制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罗荣桓元帅呢?
接待罗荣桓元帅的,是县委办公室主任胡心平、县兵役局局长郭耀武。他们早在门口迎候,可是盼了半天,只见两辆军用吉普先行空车开到。今天逢场,人多,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正当他们急谋采取措施之际,罗帅一行已安详地踱着步子,到了县委会门前的广场。
郭耀武局长急忙跑上前致敬,行了军礼。罗帅热情地与他握手,连说:“同志,你好!”
“罗帅回来了!”这一喜讯不胫而走,传遍了县委大院。人们纷纷鼓掌,争着和罗帅握手。
县委办二楼一间陈设非常简朴的小房,做了临时接待室。胡主任抱歉地说:“我们县委没有添置一点家具,连张沙发也没有。”罗荣桓同志坐在一张竹做的围椅上,笑眯眯地说:“这很好嘛!它还是我们草市、南湾一带的特产!”因为县委书记和县长都下乡去了,胡主任请示罗帅,是不是通知他们都回来一下。“县委书记、县长能以身作则,带头下乡,这是种好风气,不要惊动他们了!这次,我是路过,顺便看望家乡的人民。”胡主任又问,是不是打算回南湾老家。罗荣桓同志乐呵呵地说:“到了县委会,就到了家里一样嘛!”罗帅的这些话,包含着多少深情厚意啊!不仅表现了他对地方党委的尊重,而且体现了他对家乡人民的热爱。
罗荣桓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1963年12月16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魁梧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他那亲切的教诲,风趣的谈笑,然而,衡岳高耸,湘水流长,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附图片)
1958年,罗荣桓(右一)与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在河北农村视察。本报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