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阅读
  • 0回复

《张恨水全集》序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5
第8版(副刊)
专栏:

  《张恨水全集》序言
郑逸梅(遗作)
7年前,恨水哲嗣张伍来沪作访,送我恨水所作《写作生涯回忆》,昨张伍自北京驰书,谓:“北岳文艺出版社将通力出版先父《张恨水全集》,举凡小说、散文、杂著及诗词曲约70卷,1000余万言,凡能收集到之作品,均已付梓。1995年系先父百岁诞辰,将此全集奉献读者,以为纪念。为此,出版社与侄辈商酌,拟请老伯赐文为序,因老伯为文坛耆宿,又与先父为文字知己,且属同庚,求诸海内,仅老伯一人,于公于私,都望老伯大笔一挥,以光泉壤”云云,这样的恳挚,我当然是义不容辞了。
恨水,安徽省潜山县人,祖开甲,父张钰,龙骧虎跃,为武术世家。到了恨水一代,才偃武修文,从事稗官家言,成为名震中外、妇孺皆知的小说大家。
他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原名心远,后读了南唐李后主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激赏之下,乃断章取义,以“恨水”两字为笔名,用至将近逝世,读者几乎把他原名都遗忘了。
恨水为了生活,1919年北上燕京,为《世界晚报》副刊写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居然一鸣惊人,博得读者的欢迎。后又写《春明新史》。不久,他主持该报笔政,写了《金粉世家》、《斯人记》,轰动了北方。奈北方载着盛誉,不等于南方亦有声望,知名度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事有凑巧,1929年,上海报界组织一个团体,去京津、东北观光,上海《新闻报》代表是严独鹤,这时老报人钱芥尘恰在北京,接待了独鹤,席间,独鹤谈到《新闻报》副刊《快活林》原来连载的小说,行将结束,正拟物色继承作者,芥尘立即推荐了张恨水。独鹤适读过姚民哀在上海所编的《小说霸王》所载恨水作品,认为不同凡响,于是一拍即合,独鹤和恨水把晤之余,便订了约,为《新闻报》撰写《啼笑因缘》。小说一经发表,读者顿觉领略北方的社会背景,书中人物,一一出场,如沈凤喜、樊家树、关寿峰、何丽娜等,侠士须眉,美人粉黛,无不跃然纸上,大大激增了报纸的销数。这一炮打响了南方,各出版社的主持人,纷纷约稿,最盛时达到十家之多,前人以“双管齐下”作为美谈,如今恨水竟“十管并挥”,每天应付十篇不同连载小说,能不目为奇迹。
《啼笑因缘》登毕,严独鹤和蒋建侯、徐恥痕合办三友书社,刊印该书单行本,不胫而走,畅销全国。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更出《续集》,一时影坛、剧场、评弹,都以《啼笑因缘》作为号召,成为市民谈话的资料。
恨水与芥尘、独鹤交谊密切,书信频通,我和芥尘、独鹤结苔岑之契,承恨水不弃葑菲,开始和我通达音问,并绘了红梅巨幅,题上一诗寄给我,订为神交。为了写作联系的方便,恨水曾携了夫人和孩子来上海,但没有估计到,自遭战乱,大家都把上海租界视作避世桃源,因之住屋十分紧张,大有长安居大不易之概。恨水有一位朋友,曾任张学良秘书的王益知,赁居《金钢钻报》馆楼上,益知得悉情况,让出一间余屋,供恨水夫妇作为暂息之所。我这时担任《金钢钻报》总编辑,天天务必到馆,与恨水几每天相晤,历一年余之久。迎春消夏吟秋款冬,与恨水无话不谈,可惜当时没作记录,否则也是一部新的《小阳秋》了。
恨水行踪无定,过了一年,又复回到北京,拙著《逸梅小品》问世,蒙他惠下一序,犹述及在沪相叙事,兹摘录一段如下:“二十二年春,予小居沪上,寓《金钢钻报》社后楼之一角,乃得与《钻报》同人朝夕相共,而施济群、陆澹安、郑逸梅三君,尤为友好。久之,予乃识其性格,大抵施则豪俊直爽,陆则倜傥不群,郑则温文尔雅,不但其人如是,而文亦恰如其人……。”
今《张恨水全集》将全部出版,深希天假我年,届时举行典礼,我能躬逢其盛,率陋如我,亦将附骥而彰,这是多么欣喜快慰啊!我姑且在此心香一瓣,先期作一预祝吧!
1992年初夏
九八叟郑逸梅识于纸帐铜瓶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