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争夺“飞天”——何必都挤“4·15”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17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争夺“飞天”
——何必都挤“4·15”
易凯
4月15日,对电视剧艺术工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参加“飞天奖”角逐的电视剧播放的截止期。
赶上了这个日子,等于领取了通往“飞天奖”的“绿卡”。错过了这个日子,无异于错过了获奖的机缘,很少有人能顶得住“飞天”的诱惑。离这个日子太远,评委和观众的印象逐渐淡薄,无异于自我削弱竞争力。离这个日子太近,很难打入“黄金时间”,也委实令人恼火,扼腕长叹。
于是,春节过后到3月下旬这段日子,便成了各电视剧制作单位相互竞争和角逐的寸金之时,新闻发布会、研讨会、观摩会纷至沓来,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门前,人流不断……4·15之前的拥挤现象,已成为年复一年的常态了。
过去的一年,尽管有关部门早就三令五申,期冀分流和缓解电视剧这一段播放的拥挤状况,但依然挡不住4·15之前如潮水般涌来的大批新作。今年春节过后到3月上旬40多天时间内,记者已先后出席了约20次看片会,观摩新片约200部(集),累计达150多小时,每天播出3小时,大约需要50天。这还不包括更多的未和记者谋面而直接送往中央电视台的新片。
令人痛惜的是,这200部(集)的电视剧,大多数是各台的“拳头产品”,具有竞争“飞天奖”的很强的实力。如大连台的《古船·女人和网》是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之后又一部力作;南京台的《吴敬梓》将历史人物传记片的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档次;广东台的《一路黄昏》突破写江湖艺人生活的老套子,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和现代意识;深圳台的《特区少年》具有超前意识和现代品格,拍得轻松活泼;济南军区的《少年特工》从一个新的角度丰富了儿童电视剧的艺术画廊;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单本剧《陌生人》、南京台的《电视茶馆》都对电视剧固有的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冲击……这些优秀的电视剧相互磕碰,挤在这么窄小的天地里求生存,无疑是中国电视剧事业的一个无形的损失。
记者了解到,这些新片,除少数“伺机出击”外,大多数都是有计划按部就班生产的,即从创作之初就瞄准“飞天奖”“有备而来”的。因此,4·15之前的拥挤,是一种有计划的、带规律性的、全局性的拥挤,在短期内还不好扭转,这就越发令人深省了。
4·15之前的拥挤,受害最大的是观众。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观众面对的大多是平庸粗糙之作;而在短短的时间内却好戏连台,观众目不暇接,不知看什么好,岂非咄咄怪事?!
扭转4·15之前的拥挤,不能小打小闹,而要从全局出发,本着改革的精神大刀阔斧地进行。首先要端正一个指导思想,即电视剧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亿万观众服务,一切从方便和满足观众的需要出发,把准星从“飞天奖”移向观众。今后“飞天奖”评选要有一定的观众收视率作基础,这条标准应该和4·15截止期一样硬。其次要对制度进行改革,完善和改进“飞天奖”的评比方法。记者建议,将一年一次初评总评“一锅烩”的作法,改为一年两次初评“吃小灶”,然后总评的作法。即将初评分为两步走,上半年评一次,下半年评一次,两次初评入选者直接进入总评,从根本上扭转和缓和4·15之前的拥挤。
还可以更大胆一点,将评奖部分权力下放地方台,即不一定非要求参加“飞天奖”评选的电视剧一定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几个大的有实力有影响的地方台,如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台播出即可自动获取参赛资格(当然,这应该有个数额的限制)。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整个电视艺术界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办好“飞天奖”。
愿4·15之前的拥挤永远成为历史,愿通往“飞天奖”的道路变得更宽敞,更光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