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九九三广播电台的好年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0
第8版(周末)
专栏:

  一九九三
广播电台的好年景
京沪穗杭电台正红火
广播也能独领风骚
节目制作走向社会化
张大农
广播电台跳离冷板凳近一年来,文化消费市场变得有些不可捉摸。北京音乐厅可以3个月没动静;电影市场滑坡,大城市电影院上座率不到30%;书刊市场降温,过去动辄印数十几万的畅销书已难得一见;报摊儿上的周末版虽大战犹酣,但也如同油腥过量的杂碎汤,快让人腻了;有些电视剧虽然播出前雷声大作,播出后的效果也不过尔尔。文化市场上的顾客越来越难伺候了。而转向买方的市场或许是走向成熟的先兆。多年来一向冷寂的广播电台,便是这样悄然走出困境的。
上海东方电台开播后,反响异常热烈(详细报道见3月13日本版),上海市场上的收音机因而销量猛增;
杭州有家“西湖之声”电台,编采人员少得出乎意料,他们对上级实行全员承包责任制,花了微不足道的钱,装修了一套简陋的节目制作间。开播后因其节目制作手段新异而在杭州大出风头;
广东的珠江经济台成立于1988年。他们是国内最早在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方式上尝试改革的电台。这家电台成立后把一度为香港电台吸引的大批听众重又吸引回来。如今,广东地区类似珠江经济台这样活跃的省市级电台还有若干家。以广州市的某家电台为例:尽管广播界对它的节目来源和制作方式存有异议,但有一点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家电台去年一年的广告收入达1000万元;
北京音乐台今年3月初正式开播后,在北京地区已吸引了一大批固定的听众。他们的热线电话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听众的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许多人把收音机长期固定在这个台的频率,FM94.5兆赫……
出路:变革体制,扬长避短这些现象都表明,在各种现代化传媒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线电广播依然大有可为。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尽管各种电视节目非常繁荣,但无线电广播一直没有丧失自己的特性。首先是快捷:遇到突发事件,一个直拨电话打过去便可采访、报道;听众随身携带着收音机几乎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可以收听。其次是便于听众参与:几乎所有收听率较高的电台都设有听众热线电话。对普通百姓来说,上电视和给报社投稿都不如给电台打个电话倾诉衷肠简单容易。
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方式以及电台本身体制的改革是这几年许多电台得以受听众欢迎的根本原因。各地纷纷成立的经济台实际上大多是综合性的商业台。只是当初“商品经济”一词尚未名正言顺,“经济台”的称呼模糊而中性,于是叫了开来。由于它们在栏目和节目的编设、制作上更加丰富、灵活,因而更受听众欢迎。最近,各地又在相继成立娱乐台,将进一步明确地突出节目的娱乐功能。这或许会给广播业带来新的冲击。
这些电台广泛采用直播方式。实际上,直播早已是现代广播和电视节目的主要播出手段。它真实自然,便于采编人员即兴发挥,提高效率,尤其是可以在公众中树立一个偶像性的人物——主持人。优秀主持人会大大提高电台的感召力。
人员精简是这些新兴电台的共同特色。北京音乐台试播伊始便对上级采取全员承包责任制。尽管这家电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音,但仅19人。
地方电台是未来的大市场近年来新成立的电台几乎都是地方性电台,将来中国广播业的发展趋势也仍将侧重于经营地方性电台,而调频立体声广播则是技术上的发展方向。对大多数电台来说,一味追求覆盖面是困难而且不值当的。首先,高功率大面积覆盖的中波调幅广播在音质上无法与覆盖半径较小的调频立体声广播媲美;其次,各地区听众对节目内容、风格的要求各异其趣,与其广种薄收不如在一块土地上精耕细作。这种广播布局也已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实行。
最深刻的变革或许在于这些电台节目的生产方式。以北京音乐台为例,以其不到10人的编采、制作部门满足每周160多小时的节目播出量显然是困难的。据台长降巩民透露,他们的设想是,将来电台编辑部的主要任务是编设栏目、确定节目选题,而大量的节目制作工作则交由社会上的节目制作公司来完成。据悉,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的节目制作单位和制作人正主动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电台联系。
中国广播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设想全国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每个城市有一到两家娱乐性和商业性电台,其节目需求量肯定是个天文数字。只有走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才能充分而高效率地满足这个巨大的文化市场的需求。(附图片)
(下图为北京音乐台主持人张树荣(左)和台湾的主持人沈时华合作主持节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