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两会”,又一个显著特点——代表委员全局意识增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5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编采夜话

  “两会”,又一个显著特点——
代表委员全局意识增强
主持人:曹焕荣记者:凌志军、苏宁、赖仁琼、李春雷、米博华、温红彦
编采夜话
时间:3月23日晚
主持人:昨天的“编采夜话”,说的是代表、委员的参政意识。这是一个特点。从开会以来的发言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代表、委员的全局意识也在增强。你们说呢?
凌志军:对代表在人代会上的发言,过去有个不一定贴切、但很形象的分类法——“北京话”、“地方话”和“行业话”。“北京话”是指中央的、有全国意义的声音,“地方话”是指来自各地“块块”的声音,“行业话”指的则是那些“条条”的声音。依我看,在本次会议上,这三方面的声音都加强了,都有必要。
主持人:这使我联想到《广州日报》前几天的一篇报道,它在标题里意味深长地标上:广东代表在小组发言时都用北京话。
苏宁:我是采访广东团的。广东的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没有停留在广东如何如何,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等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广东省的经济已呈外向型态势,与全国各省、港澳乃至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广东代表看问题时,更多从全国甚至世界这个“局”出发。
赖仁琼:政协虽按界别分组,旁听他们的讨论,你会发现委员们除了本行业外,议论得多的还是社会热点和带全局性的大事,如经济发展速度、农村和农民问题、香港问题、廉政建设,等等。
李春雷:政协委员对宏观问题的关注程度在上升。尽管各人有各人的侧重,但和全局联系起来,把棋子放到棋盘上,就不难掂出分量来。
主持人:在家编了十来天稿,有个感觉不知对不对:就全局性问题而言,似乎政协议得更多一些。
(记者们众说纷纭。)
米博华:你是不是指人大代表在小组会上对本地的话题多了一些?我觉得,这与人大、政协的不同职能有一定关系。
苏宁:人大代表胸前佩带的证件上都注明“××代表团”。这就是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要谈全国的事;同时作为某一选区推选出来的代表,他肩负着无数选民的重托,当然要在全国的议事堂里反映一下来自基层的要求和呼声。完全不考虑这一点,也不太现实。
米博华:现在,发展经济成为热点,当地老百姓求富的愿望不可能不从代表的发言中反映出来。有的意见即使有些局限性,或者偏重要资金、要项目,这是可以理解的。代表的意见通过汇总、筛选,有利于对全局的情况和全局的决策形成共识。
赖仁琼:我们不应该把全局与局部对立起来。代表来自东西南北、各行各业,东部讲加快开放,西部讲加快开发;农业大省重点讲重视农业,工业大省重点讲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也可以说是各自的特色,各自的优势,看起来是局部,但这样的局部加起来,也就增强了全局。
主持人:这么看,“地方话”不是不能说,关键是说什么,怎么说。
温红彦:代表、委员在地方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摸到了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在会上提出,这也是一种全局观念的表现。江苏代表韩培信会前专门对江苏农村市场经济搞了一系列实地调查,在人大分组会上发表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几点意见”。他谈的虽是一省的问题,却很具普遍性、指导性。从这个意义上,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国的”。
凌志军:把几次人代会联系起来看,代表们的全局意识明显增强。这倒不是说他们的地方意识弱化了,而是指他们开始自觉地把地方意识与全局意识联系起来。我连续两年采访辽宁团。去年,有的代表常常就地方谈地方,大都强调本省是老工业基地,大中型企业对辽宁如何重要。今年,虽然也谈地方,却有了一个变化,即提出辽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占全国1/10,辽宁应在这个问题上为全国走出一条路。这说明代表们的认识在深化。
米博华:山西团代表也这样。他们在讨论机遇的时候,着眼的是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要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我们作为煤炭基地,发展正逢其时。还有陕西团,是从本省地处中国东西部交汇处的特点来谈自身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整体性,决定了代表、委员或早或迟都会从全局,特别是从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思考自家的问题。
李春雷:全国11亿多人中才出5000多人,代表、委员们的责任确实很重。按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人们希望他们更注重议大事、议大局、议大政方针。问题抓准了,真正是事关重大的,一般都能引起共鸣,会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凌志军:人民代表具有影响全局的权力和能力。人民代表行使这种权力得到充分的尊重。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比如,经代表审议和委员讨论,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总要修改几十处甚至上百处,其中包括一些涉及指导方针的重大修改。从发展的眼光看,代表、委员的这种影响力还应更大一些、更强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