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木楼村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6
第8版(副刊)
专栏:中国匹克杯精短散文征文

  木楼村记
董秉山
由于修建北京西客站的缘故,木楼村成了黄金宝地。
木楼村不是一个村子,楼也不是木结构。但为什么叫这样一个名实不符的名字呢?
查《北京历史地图集》,书中标明了莲花池、羊坊店,而没有夹在两地之间的木楼村;寻访久居此地的老人,称:这里原是一片坟地,无名。看来,木楼村这名字是1958年楼房落成以后随便取的。不悠久,不显赫,就像一个平头百姓,百年之后将湮没无闻。有感于此,为之记。
木楼村的建筑格局颇有特色,它由不够完整的长方形的四层楼房组成,北面空出半条边当作大门,南面对称地留下两个小缺口算是小门,围在中间的院子有足球场大小,院中长着些树木,有榆树、枣树、钻天杨和柏。这种建筑布局似乎显得封闭,但人在楼上却可清晰观察院子里的一举一动,每家都向全院人“开放”,300多户居民,基本上互相认识,熟悉的甚至能说出彼此家里的粗使家什与细软,而这类人家却并非少数。
木楼村的大院子为孩子们提供了驰骋的天地,人在其中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体育场或露天剧场。我就是在这个“剧场”长大的。那时我们经常在院子里角逐竞力,踢球、摔跤、“骑马打仗”、推铁环、抖空竹……周围楼上的阳台、窗户,常有许多大人观望、叫好,也制止犯规行为。楼房的内部结构不大合乎今天人们的居住标准,筒子楼,居室狭小,楼道宽阔,而宽敞的公用面积则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张家买煤,赵钱孙李主动来搬,刘家人生病,周吴郑王嘘寒问暖;东家做肉可能引来西家品尝,西家饮酒也会请东家凑趣。尤其是孩子们更感到得天独厚,他们尽情地聚在楼道里踢毽、跳房子,摆上小桌画图写字。与外边的大院子相比,这一层层楼道就好像是一个个小院子。
我曾揣测设计师的意图,他是否借鉴了四合院的形式而将其简单放大,从而使几百户居民容易组成一个“大家庭”呢?
也有困难的日子。“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这些孩子吃死了院里所有的榆树,枣树更成了争夺的对象,以至纷争不息,偌大的院子被各家各户分割成一块块菜地,竹篱笆、木障子,纵横交错,显示了贫穷的艰涩。这方土地默默地贡献了榆树、枣树、蔬菜……帮助人们度过了艰难。唯其如此,也才使人们更加珍惜富裕与平和。
如今,木楼村已规划为西客站的商业区,1995年后将为来自五湖四海、走向四面八方的旅客们提供购物、娱乐、休息等服务,它将承载一个更大的“世界”,它将会是令人惊叹的繁华与气派!到那时,木楼村这名字还能留在来去匆匆的旅人的记忆中吗?
(作者单位:北京2822信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