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马路旁的舞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7
第8版(周末)
专栏:

  马路旁的舞者
  张世强文华雷摄
▲自己开辟场所,自己寻找情趣
▲平日腼腆害羞,此时落落大方
▲应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条件
这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儿。北京的好些露天地方,特别是在天坛、玉渊潭、月坛、景山、东单、团结湖、双榆树等公园和街心花园内外的空场上,人们跳迪斯科、交谊舞已蔚然成风。据说,在沈阳、广州、杭州等地也方兴未艾。什么原因使本来在华丽的舞厅中才翩翩起舞的交谊舞改在马路边上、公园空场里呢?而且总在清晨和晚间?笔者带着诸多疑问在一天早晨6点多钟就来到了街头起舞的一块“宝地”——北京工人体育场北门。
十二分的投入
我来晚了,宽阔的广场上已经整整齐齐地站了二三百人,正在跳迪斯科,围观的人也足有上百。健美的舞姿、悠扬的乐曲使这块舞场充满了动感。最前排领舞的是一个精神矍铄、清瘦矮小而又活力充溢的长者。他的动作认真用力,连贯娴熟,同音乐配合默契。第二排女同志较多,虽说是初春,却乍暖还寒,又是在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气温并不很高,可她们都脱去了外套,上身只穿一件毛衣,有的在脖子上系上一条花纱巾。后面的几十排人有的和着节拍左扭右摆,有的做做停停,明显是新加入者或不熟练者,围观者中有的也在跃跃欲试。
我没有想到,迪斯科这个舞蹈他们一套接一套竟有7种版本,跳了整整两个小时!而交谊舞的种类从慢四、快四、华尔兹、探戈、伦巴、桑巴、恰恰恰到狐步,可谓应有尽有。这块场地背靠工人体育场,北临大街,就在自行车道、便道边,过往的行人驻足而观的越来越多,而跳舞者却旁若无人,落落大方地自顾自去旋转,在飘逸。
9点了,一曲优美,熟悉的旋律《一路平安》轻轻送来,随后,那个曾在前排领舞的精瘦老者拿起了话筒:“今天到此结束,欢迎明天继续参加活动。”哦,原来他是舞场组织者,我连忙走过去,同他攀谈起来。
热心的组织者
他叫李墨林,是北京市朝阳区副食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今年71岁,组织这个舞场已经有7年了。据他介绍说,从1986年开始,他从教授太极拳改为教老年迪斯科,后来发现喜欢跳交谊舞的人很多,便在跳完老年迪斯科以后放上几段舞曲,不料大受欢迎,到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到了1990年,由于这的人都挤得跳不开了,便分出200多人到另一个地方。
在前来跳舞的人中,年长者最高有81岁,还有4岁稚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三成,女人也比男人多。对此,老李对我说,年轻人主要是那些上夜班的或休息的,当然也有在上班路上跳一会儿就走的。老李曾动过4次手术,身体极为虚弱,可参加锻炼以来已经好几年没得过病了;有位军队干部,原先有心肌梗塞,腰还开过刀,可现在,身体特结实;最有意思的是一位130公斤重、1.78米的小伙子,仅仅在这儿练了4个月舞,就减了50多公斤,同原来简直判若两人……
老李是个热心人,除了下雨,每天都要骑着小三轮车将音响器材运来,下雪天他就早早地来扫雪,清出场地,然后为大伙放音乐。一天跳舞时,天上突然下起鹅毛大雪,在场的每个人头上、身上都沾满了雪,好像新娘子似的,甭提多开心了。一时间,满场的中老年人仿佛回到了逝去的童稚时代。
“您收费吗?”问话刚一出口,我便觉得唐突。可老李并不在乎,仍然热情地说:“每月两块,当然全凭自觉,就是不交也不能去轰啊!除了交电费、场地费,这些钱我全投资去购置器材、磁带。不骗你,我的这一套家伙,不下4000块呢。可我给大伙做点事,图的不就是一乐吗?”
乐在其中
笔者也曾到其它地方看过,那里的人全跳交谊舞,人虽没有工人体育场多,但洋溢在脸上的都是微笑,气氛都那样轻松、浪漫、温馨、高雅。很多人每天必到,长期不懈,有如上瘾一般。
在这些露天处舞蹈,环境简陋,地面粗糙,音响、灯光设备更差,但那么多人缘何乐此不疲?许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告诉我:歌舞厅条件好,他们当然很羡慕,也想去,只是门票昂贵,对他们这些机关、学校的工薪阶层人士来说,显然难以负担。露天起舞虽然条件不佳,却能天天享受,又有谁不愿意每天拥有一段自己的娱乐时间呢?况且环境随便,人的交际、娱乐也就随意,不必那么拘泥。他们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娱乐、健身、交谊兼之,大快朵颐!无论善舞或是不会跳的,都非常自在,学、观、跳,自由选择。这里还有自告奋勇的老师,主动教别人跳舞,气氛中有别处难见的融洽、和谐。
然而我也在想,尽管露天跳舞已为众多的人所欢迎,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愿意改善自己的娱乐条件。假如能够想方设法开辟或修建一些作为公益事业的舞场,少收费甚至不收费,不就为大众文化娱乐创造了更好些的环境吗?对普通百姓而言,文化方面的大众设施不可或缺,因为有钱人毕竟占少数,而文化娱乐却是多数人所应当享有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