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不负人民重托——全国人大代表张福生参政议政实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9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不负人民重托
——全国人大代表张福生参政议政实录
本报记者 傅旭
3月21日是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休息日。在内蒙古代表团驻地的首都宾馆903房间里,一位粗壮的汉子正在伏案疾书。他是来自乌海市乌达矿务局的张福生代表。
关于县级机构改革;关于严肃铁路运输计划,引入经济合同机制;关于开发内蒙古西部能源加工基地……一份份建议都出自他那双曾握过钢钎的手。会议期间,他共提交了32条建议、意见和质询,内容涉及国务院、公安部、铁道部等单位。而他只是上任不到一年的矿务局发电厂的厂长。
1988年,他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提出6项议案,其中“地方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程序法草案”被七届人大三次会议采纳。90多条建议、意见和质询,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工作、生活在煤矿的张福生对本行业存在的问题最了解,在几次人大会议期间,他都提出过煤炭价格和煤矿工人的待遇问题。1990年9月6日下午,劳动部的15位领导根据他在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建议,进一步听取了他的意见,并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起协商,解决了乌达、海渤湾、包头矿区的职工子女待业问题。
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做的呢?“我,一个煤矿工人,1988年3月25日,第一次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坐在人民大会堂19排14号的席位上,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眼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耳边回响着临行时工友们的嘱托,我暗下决心,要像煤一样炽烈地燃烧,为人民的利益而呼喊,做一个称职的人民代表。”
作为人民代表,张福生深深感到,自己的职责不只在煤炭行业。1989年冬天,他在探亲返回途中听说达茂旗遇到严重的旱灾,立即冒着塞外凛冽的寒风,赶往那里了解情况。当他得知由于当地政府救灾工作做得好,牧民生活安定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但当他听到牧区缺文化、医药时,又利用3天时间,行程千里,跑了8个牧民点,了解情况。他为此写下了“关于加强牧区医疗卫生网的建议”和“关于改善牧区办学条件的建议”,提交给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几年来,在内蒙古草原、黄河岸边、毛乌素沙漠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的7个笔记本记下了12万余字的调查资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