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保持东北产粮区的活力——黑龙江、吉林人大代表的呼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9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保持东北产粮区的活力
——黑龙江、吉林人大代表的呼声
本报记者 胡继鸿 新华社记者 王来喜
黑龙江和吉林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这次人代会上有个集中话题:切实保护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
黑龙江代表邵奇惠说,这几年农民投入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收入增长却没有同步,甚至近于停滞。黑龙江全省粮食商品率近60%,这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去年尽管努力改善经营状况,仍亏损9亿多元。
吉林代表王儒林将农业面临的困难概括为“四个下降”:产业地位下降;农民实际收入下降,种粮越多,收益越少;农村改革温度下降,并严重落后于城市经济改革;支农力度下降。他指出,东北农民一直将黑土地视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种观念如今已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弃耕现象。
杨久礼代表说,大庆石化总公司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降价向农民提供化肥、农用地膜,但农民没有得到实惠,钱都让中间环节赚去了。
何竹康代表建议国家财政逐年下拨专款,用于核减商品粮主产区政策性粮食亏损挂帐;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和粮食保护基金,保证种粮农民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
现在,北大荒垦区已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企业,拥有3000万亩耕地,103个国营农场年产粮食和大豆40多亿公斤,商品率60%左右。可是,北大荒垦区从开发那天起,就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缺乏动力和活力,不少农场负债累累,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刘文举代表告诉记者:垦区已向农场放权,让它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到市场竞争中去拚搏。纪汉文代表说,国营农场受计划经济影响比较深,搞市场经济比第一次开发更艰难。但勇于开拓的北大荒人,从没怕过困难,第二次开发一定会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