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老乡”话“老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3-29
第3版(两会专页)
专栏:

  “老乡”话“老大”
本报记者 张平力
周作亮代表是湖北潜江市幸福集团公司总经理,冼笃信委员是海南腾龙实业总公司总经理,两位都是当地有名的农民企业家。“两会”期间,他们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问题甚为关切。
周作亮说,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缺少主导力量。冼笃信说,国有大中型企业进市场的步子慢,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快不了。他们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与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有着共同的利益联系,希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结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崭新经济关系。
周作亮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高于乡镇企业,他们的实力发挥不够,原因之一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关系发生错位。政府管企业,企业办社会,成了“扬短避长”,干了自己不该干又干不好的事。而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就简单明了多了,这成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优势。
冼笃信说,政府能够直接给企业的,远不如放手让企业自己到市场竞争去拿来的有效。市场给企业的是更准确的信息、更适用的人才和技术、更有约束力的资金、更对路的供销渠道和更主动、灵活的竞争发展意识。现在,国家制定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机制的《条例》,政府要舍得放权,企业要有胆量和信心去要权用权。周作亮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包袱的确很重。但是,对“包袱”也要具体分析。有些所谓“包袱”,可能与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养成的旧习惯、旧观念不无关系。乡镇企业干部职工为企业生存发展,懂得珍惜机会、人才和资金。这种在市场经济中锻炼出的企业精神,不是有了好政策就能同时拥有的。不到市场经济中去磨练,国有企业的许多“包袱”卸不下来。
冼笃信认为,《条例》规定赋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14项权利,当初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并不拥有。企业如何发展,确实有一个精神状态和发展意识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