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奋进,向世界科技高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2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八届人大政协盛会纪实

  奋进,向世界科技高峰
本报记者李春雷
 1978年初,在中国改革开放帷幕即将拉开时,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战略家的高瞻远瞩,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被忽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论断。
10年之后,当科学技术给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须当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机,邓小平同志又以其胆识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又是五个春秋,当新一届代表和委员相聚北京、畅谈国是时,大家欣喜地看到:我国的科技事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
李鹏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代表、委员报告,重大科技成果比上五年大幅度增加,一些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创办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
重大科技成果12.7万项,同上个五年的5万多项比,增长一倍多;五年创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2个,其中仅1992年就达25个,接近前四年的总和。
在原子能、空间、计算机技术等尖端科技领域,我国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仅1992年,我国就成功地发射了5颗国内外卫星。
在这些重大科技项目进行的同时,国家投入13万科技精锐之师进行的“七五”科技攻关取得丰硕成果。这项规模宏大的计划,包括76个项目、349个课题,筹集资金67亿,取得成果1.1万项,80%在完成的当年就推广应用,创造经济价值400亿元。接着,“八五”科技攻关计划启动,工交、农林、社会发展的176个项目1992年全面展开,已签订专题合同73%,投入约10万科技人员。
一批科研单位和高校借助自己雄厚的科技实力,走出院所和校门,在高科技转化方面率先起步。北大“方正”集团和中科院“联想”集团等在短期内异军突起,成为这方面的佼佼者。
(二)
政协委员、北大教授王选谈到这些时说:“科技成果必须转化,面向经济建设,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对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按照中央确定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结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部署,在多年实践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战略已经形成。政府工作报告安排下个五年基本建设任务时提出:“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力量,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三个方面”的基本战略,将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对在21世纪初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着重大意义。
当今国际经济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处于优势地位。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在发达国家已缩短到五至三年。
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两会”上,这是科技界政协委员们谈及的一个“焦点”。
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委员忧心忡忡地说,科技队伍中人才流失太严重,50年代我们这些人是越洋归来,现在有些人是往外走。南京大学王业宁委员提出“断层”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在大学中青年教师中,出现两个明显的年龄断层段。在32至36岁年龄段,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留校的教师基本外流;另一个有名的工科大学留校28人中,26人外流。
科技领域的创新,是发展的出路。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楚庄尤其强调这一点:搞科技没有创新,就像艺术创作失去想象的翅膀一样,只能在地上扑腾。
北大“方正”激光照排技术之所以能在国内市场上超过“洋货”,立足于国际市场,就是坚持走了创新的路。“方正”18年前一起步,就跳过刚在日本使用、美国流行的技术;1990年,再次跃过国外流行的RISC微机方案,发展了专用协处理器芯片。
著名学者丁肇中说过:“基础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话在相当程度上也适用于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虽然我们一再大力倡导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也达70%以上,但大都是一厂一地的应用,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只占20%左右。大量科技成果“压库”,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创新,不少专利只是细枝末节上的进步,难以到技术市场上去竞争。
科技投入少,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另一大问题。发达国家科技研究和开发投资,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以上。尽管国家一再挤出资金增加投入,1992年达到421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经费为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9%,也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1%。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曾建议,本世纪末增加到占1.5%。由于我国百业待兴,这决不是一个轻松的数字。即便如此,届时仍和发达国家有不小的距离。
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科技机制急需理顺;全民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偏低,等等。严峻的现实,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途中,设下重重障碍。
(三)
清醒地分析我国科技事业现状,寻找薄弱点,中国的科技人员不会被吓倒。在“两会”上,代表、委员们针对问题献计献策,批评建议,共同的出发点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他们决没有忘记我们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代表、委员们都坚信,中国优越的社会制度,将给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天地。政协委员、系统工程专家于景元对以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技和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表示由衷的赞扬。他说:“现代科技发展,已成为系统工程,一项高新技术,往往涉及诸多领域和门类。这方面,我们有社会制度的优势,也有实践经验。以前造‘两弹一星’,涉及到航天、电子、国防工业技术等等许多领域,有众多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参与,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有分工,又大力协作,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
中华民族有着勤劳、智慧的儿女,这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优势。几十年来,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支能攻坚善战的科技队伍。
人们不会忘记邓稼先,这位“两弹”元勋,在西北戈壁荒滩上度过了10多年的艰难岁月。
本届人大代表陈章良,这位优秀青年科学家,在美国攻读时已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面对高薪挽留,他毅然回到祖国,承担了科研重任,在植物基因工程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获“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的许多科技知识分子不仅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也有着足以使外国科技人员刮目相看的学识和高超的学术造诣,他们用自己的聪明和才干,为祖国和人类的进步增添了财富。
邓小平同志去年视察南方时说:“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在科技人员的努力下,中国的科技事业正在冲向一座座高峰,一定会逐渐缩短同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让人民高兴,让国家高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