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面向现代化共创千秋业——代表、委员谈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2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面向现代化共创千秋业
——代表、委员谈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报记者温红彦
“两会”期间,参加会议的代表、委员,不断发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改革教育的呼唤。让我们循着他们的思绪,去倾听教育改革大浪排空的隆隆涛声。
(一)
市场经济,这在15年前还只是教科书中的名词。15年后的今天,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催促着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经济建设不断上新的台阶,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明显:教育要加强同社会经济的联系;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结构;转变政府职能,使学校能面向社会自主办学……
这些要求似乎很高了。为达到这种要求,唯一的办法是,“教育界要转变观念,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而不是为计划经济培养干部。”钱伟长委员一语道破了计划经济下原有教育体制的主要弊端。
与会的代表、委员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原有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在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育部门从教育思想到组织管理基本上是模仿原苏联的模式,微观统得过死,宏观缺乏研究,使学校失去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活力,长期以来养成了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的依赖性。
“要转变观念,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观念转变得越快,学校获益越大。”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代表在实践中获得的这一体会,正是南大教育改革开展得有声有色的原因。
近两年,南大在发展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在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试行了“理工杂交”,去年已对近100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调整。在抓效益的同时,南大的基础研究不仅没有荒芜,还得到了足够的经费支持,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研究队伍在几年内成绩扶摇直上,被高教界称为中国的“前三强”之一。
如果说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面临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迫切需要,那么这个问题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就显得异常复杂和深远。
许多代表认为,基础教育在两大方面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发展规模,二是教育质量。其核心问题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北京市教育局局长陶西平代表说:“经济能否再上新台阶,劳动者素质至关重要,中小学要从单纯升学教育中解放出来,树立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观念。”
世纪之交,风云多变。如果没有一支掌握现代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去操纵日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去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发展,那这个国家就难有希望。办好基础教育已成为教育界代表、委员们的又一共识。
代表、委员们在讨论中还认识到,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说要把市场经济的规律搬到教育领域中来,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不能直接由市场来调节,否则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即使是承担适应市场需要紧迫任务的高等院校,也要区别对待,不能把问题简单化。文科院校与理工科院校不同,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不同。另外,市场经济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它过分强调功利,这种短期行为对从事文科和基础研究的领域很不利,因此,有些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受市场的左右。”曲钦岳代表的意见是不少人共同的想法。
(二)
当政协小组会上议论起有的地方不能及时给教师发工资的事时,委员们很激动。“为什么会出现给教师‘打白条’现象?应该好好查清原因,如果是领导部门的责任,一定要认真处理。”学部委员黄昆说。
来自新疆阿克苏第一中学的校长艾海提·阿满代表告诉记者,阿克苏是南疆贫困地区之一,教育经费奇缺,他所在的第一中学是当地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可有一半教师还住在50年代初建的老房子里。农牧区的学校就更不用说,连上课用的粉笔都是收学生的钱买的。艾海提代表说:“要摆脱这种状况,从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各级领导要真正把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
如果各地政府像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代表说的那样“勒紧裤带也要把教育搞上去”的精神,真抓实干,办好教育是有希望的。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后劲,如何改革教育,关键在于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领导的观念。”山东省莱芜市市长时立军代表说得好,做得也好。莱芜市政府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制订出“经济部门出题目,科技部门搞开发,教育部门育人才”的结合机制,使莱芜的经济初步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轨道。1991年,国家教委在山东主办“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考察了莱芜的5个乡镇和城区中小学、职业中学、成人农民培训中心,出席会议的中外人士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莱芜教育已走在前列。
(三)
改革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在市场经济的机制下,教育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商品经济形态下的某种特征。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还是让我们听听来自议政厅的代表和委员们坦诚的意见和由衷的希冀。
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偏低。这是困扰教育界的两大难题,也是“两会”每年的话题。
北京大学校长吴树青代表说:“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的传统不在于聚敛财富,而在于渴求知识。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毕竟不能总是对广大教师讲‘安贫乐道’的老话。”他认为如果不能做到使广大教师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那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是一句空话!
“要求增加教育经费,这不是从教育界的本位出发,而是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从根本上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要依靠法律。”这是梁宗巨委员的意见。
吴廷栋委员建议,有些基础学科,由于专业内容所限,不能直接加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希望国家尽快采取措施,对这些方面的学科,实行保护政策。否则,将来我们这个民族会成为什么样子?
丁石孙委员说:“不要把‘市场经济引入学校’理解为‘开店、赚钱’,这不是观念转变,学校应将培养人才放在首位。”
尊重知识,培养人才,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强国兴邦的根本所在。在跨世纪的转折关头,全社会都来支持教育、发展教育,中华民族将以百倍的信心、百倍的实力步入21世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