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199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1993年3月1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4
第2版(要闻)
专栏:

  关于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199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1993年3月16日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邹家华各位代表!
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大会报告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与199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199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1992年,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大步前进的一年。在邓小平同志年初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广大干部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前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国到处生机勃勃,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有了良好开端。
(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在继续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同时,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了新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企业加快经营机制转换、走向市场。股份制和股票上市的试点积极进行。价格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国家先后调整了粮食购销价格,实现购销同价,一些地区已经放开了粮价。继续调整铁路货运、煤炭、原油的价格,较大范围地放开了生产资料的价格。各类市场发育进程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全面起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展开。计划、投资、财税、金融、商业、物资、外贸、劳动工资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新进展。对外开放的地域和范围显著扩大,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二)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生产、建设、流通和对外经济全面发展。全年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二点八。其中,第一产业增长百分之三点七;第二产业增长百分之二十点五;第三产业增长百分之九点二。农业生产又夺得好收成。粮食产量达到4425.8亿公斤,棉花452.8万吨。林牧副渔业持续增长。乡镇企业继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农村经济全面活跃。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回升。发电量达到747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点三;钢产量8000万吨,增长百分之十二点七;化肥产量(折纯)2099万吨,增长百分之六点一。工业资金利税率由百分之九点七提高到百分之十点一;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由1.55次加快到1.62次;按净产值计算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十九点五。清理“三角债”和“限产压库促销”工作取得成效。交通运输努力挖掘潜力,支持了经济高速增长。地质勘查成果显著。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82亿元(按新的统计、计划口径为7278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七点六。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106亿元,增长百分之四十点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1233亿元,增长百分之七十六点七;居民个人投资1243亿元,增长百分之五点一。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223万千瓦;铁路新线、复线和电气化里程增加1738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增加4526万吨;新建公路2376公里。国内市场繁荣活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0894亿元,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百分之九点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都有较快发展。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百分之五点四,在国家计划控制的目标之内。据海关统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656亿美元,增长百分之二十二。其中,出口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二,进口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四。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二点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增长1.6倍。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三资”企业大量增加。
(三)科技、教育取得明显成绩,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全年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1万项,获得国家奖励的成果980项。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增多。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取得明显进展。新建成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加快,全国技术市场协议金额达到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九点一。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全年研究生招生3.34万人,比上年增加3700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75.4万人,增长百分之二十一点七。中等职业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又有新进展,成人教育和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广泛展开。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有较大发展。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在第二十五届奥运会和第十六届冬季奥运会上取得可喜成果。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到千分之十一点六。环境保护事业有了较快发展。
(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实际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1992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82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八点八;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百分之五点九,这是近几年增长较快的一年。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一部分困难企业的职工收入增长较慢,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全年城镇新安排就业700多万人。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5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百分之二十六点八,购买的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明显增加。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全年城镇新建住宅2亿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6.2亿平方米。居民消费领域逐步拓宽,生活质量提高。
1992年在大步前进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猛,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有些地方在发行股票债券、兴办开发区和发展房地产业中出现某些盲目现象;交通、能源和部分原材料供应紧张,城市物价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偏高;国家财政仍比较困难,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增长过快,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加大。农业生产中潜伏着一些不稳定因素,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乱集资、乱摊派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相当突出。以上这些虽然是前进中的问题,但又都关系到经济全局,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
二、1993年经济走势的预测和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全面估量宏观经济环境,正确预测经济走势特别是国内外市场供求变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制定国家计划的主要依据。总的看,1993年国内市场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仍将相当旺盛,对经济增长将继续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去年新开工项目大量增加,在建总规模扩大,结转工程量增多;按照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加快一批基础产业项目建设进度和增加安排一些重大项目,这些必然增加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并带动消费品需求的扩大。随着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加,社会购买力会相应提高,也将推动消费需求增长。国外市场,虽然面临某些不利因素,但由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增加出口仍有不少机遇和潜力。从供给支撑条件看,目前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库存比较充裕,煤炭、电力也有增产潜力,能够支持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但是,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的“瓶颈”制约将更为突出;原油和钢材、有色金属等重要原材料可动用的库存减少,供需缺口加大,增加进口又将受到外汇支付能力和进口成本上升的制约。综合分析需求和供给、国内和国际的各种条件,预测1993年我国经济仍可能以较快速度增长,但宏观经济环境将进一步趋紧,实现整个经济又快又好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精神,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严格进行宏观调控,努力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着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在制定和实施计划中,坚持以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坚持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坚持促进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八。其中,第三产业增长百分之九或更高一些。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四,工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十四。这是全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留有余地的,预测在执行中可能超过。各地区条件和基础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各自的经济增长率,不要不顾条件相互攀比。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按新口径计算)8000亿元,投资率控制在百分之三十以内。其中,国有单位投资5650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体投资2350亿元。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3)银行新增贷款规模3800亿元,各种有价证券发行980亿元;财政赤字控制在205亿元。
(4)外贸进出口总额1850亿美元,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七;其中,出口总额增长百分之十一点八,进口总额增长百分之十一点七。保持国家必要的外汇储备。
(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500亿元,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七。
(6)在加快价格改革步伐的同时,把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百分之六左右。
(7)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消耗能源降低百分之三点四,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耗电降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提高到百分之十点六,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缩短6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六点五,企业亏损面下降5个百分点,经营性亏损额降低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
(8)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三点八八以内。
以上目标,既考虑了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考虑了不致使宏观经济环境绷得过紧,力求体现既积极进取,又注意综合平衡;既考虑当年,又瞻前顾后。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全局出发,支持和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认真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避免大的损失,以利于抓住大发展的机遇,共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效较快地发展。
三、199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要按照发展大农业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变。在努力保持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计划要求,粮食总产量达到4425亿公斤,棉花500万吨,油料1650万吨,肉类3500万吨,水产品1600万吨。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抓紧进行农产品价格和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扶持粮、棉生产的优惠政策。将粮、棉收购与农用生产资料挂钩的实物方式改为货币方式,采用收购价格价外加价的办法,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建立粮、棉收购价格保护制度和中央、省区市两级价格风险基金制度。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扩大优质作物面积。多渠道发展粮食转化。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切实保护和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用地,纠正和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与撂荒耕地。多方面、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中央今年继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和科技、教育兴农,以及农用工业等方面的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并加强价格管理,对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实行计划外最高限价。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确保农产品收购资金的需要。完善重要农产品的多级储备制度,逐步健全生产、购销、仓储、运输“一条龙”体系。坚决制止各种违反法规的集资、收费和摊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继续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战略任务,积极促进东部地区乡镇企业提高素质和水平,特别要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突出抓好交通、通信、能源、水利、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高质量、高效率地建设一批骨干工程。1993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点,是更加突出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努力缓解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增强发展后劲。国家投资的使用,首先安排铁路、公路、港口、民航、通信等建设,并安排好电力、煤炭、石油和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基础工业建设。在中央投资中,用于交通、通信、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占百分之七十点六,比上年计划提高5.9个百分点。各地方也要提高用于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投资比重。
中央项目的安排大体情况是:交通、通信,重要铁路干线建设进度力争比“八五”计划原定目标提前一年左右,当年建成铁路新线117公里,复线659公里。加快建设一批高等级公路、重要港口、机场和通信干线。能源,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火电站,加上地方项目,当年新增发电装机1145万千瓦;加强内蒙古、山西、东北、山东、安徽等地的大型煤矿建设,加上地方项目,当年新增原煤生产能力2269万吨;继续加强东部老油田的建设,加快西部新油田勘探开发,新增原油生产能力1550万吨(大体可以弥补油田当年自然衰减的生产能力),天然气5亿立方米。水利,确保淮河、太湖治理工程按计划进度建设,继续加强黄河、长江中下游堤防等防洪设施建设,开工建设黄河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加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长江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和移民安置。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要原材料工业和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产业,也要加快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关键是加大投资强度,落实资金来源。现在全社会的投资资金总量相当可观,问题是使用过于分散,搞了很多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个问题不解决,经济就难以持续快速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也难以显著提高。在这个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上,各方面必须统一认识,采取有力措施。一是要切实按计划落实重点建设资金,并采取联合投资、参股投资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用于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和重要原材料建设。二是继续调整和放开部分基础设施收费和基础工业产品价格,增强它们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落实和增加煤电油运专项建设基金。三是推广广东、山东等地大力兴办交通、通信和跨省联合办电的经验。适当下放基础设施、基础工业项目的投资审批权限和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四是中央和地方都要严格控制一般项目的审批,以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证重点建设。同时,努力提高投资效益。
解决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瓶颈”制约的另一条重要出路,是进一步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节约能源、原材料的先进技术,带动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注重从节约中求效益、求速度。
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积极抓好老工业基地和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节能降耗、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推广运用先进科技成果、防治污染为重点,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和国务院召开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的部署,1993年要在发展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兴办第三产业。除了大力发展交通、通信业外,重点是突出抓好各类市场的培育,努力促进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广告业、旅游业和居民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第三产业的积极性。继续放宽政策,以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推进第三产业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和单位由福利型、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开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积极利用外资。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行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完善计划、统计制度和方法,全面规划、统计、评价第三产业的发展。今年要在全国开展第三产业普查。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从市场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讲求实效,不能去搞那些市场前景不明、没有效益的豪华建筑和设施。
(四)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要在加强国家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下,使各地区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东部沿海地区,要发挥经济基础比较好,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的特点,多利用一些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重点发展附加值高、创汇高、技术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步伐,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要根据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内在联系,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联合与协作,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继续贯彻执行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老根据地和边疆地区发展经济的各项政策,特别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抓好扶贫开发,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今年国家在原有以工代赈的基础上,再增加安排一批粮食和工业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经济发达地区也要采取技术转让、人才交流、资金和物资支持等多种方式,带动和帮助后进地区加快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科技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抓好600—800项对行业发展牵动作用大、技术水平高、社会经济效益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特别要加强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应用。安排好一批工业性试验和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建设。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抓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实施“86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认真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的商品化、产业化。三是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数据库及信息工程、生态网络系统工程和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合理分流人才,逐步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组织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大力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地方、部门在完成国家任务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根据社会需要,在核定的学校近期规模内,确定委托培养和不包分配的大中专自费生数量。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共78.6万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91万人。各级政府要增加教育投入。根据财力的可能,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鼓励多渠道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逐步改变国家对教育事业包得过多的做法。努力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学条件。继续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六)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市场。巩固和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继续办好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加速广东、福建、海南、环渤海湾地区的开放和开发。继续扩大西北、西南、东北、中原等地区的对外开放。
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认真贯彻以质取胜的方针,努力增加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品出口。增加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的出口,大力提高轻纺工业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档次。在国家保有必要外汇储备的条件下,适度增加进口。合理调整进口结构,更好地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源。进一步推进外贸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积极增加旅游、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非贸易外汇收入。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外贸体制。
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国家统借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重点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更多地支持内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方、部门自借的国际商业性贷款,除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外,主要用于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出口创汇项目。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促使利用外资同国内调整结构和加快老企业改造相结合,鼓励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要认真执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论证,切实办好。
(七)继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在发展经济、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要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是当前开拓更广阔的工业品市场,促进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要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地发展养殖业和收益高的作物生产,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农民收入继续得到增加。企业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适当增加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继续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给予特殊津贴和奖励。通过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增加住宅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继续广开就业门路,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劳动就业。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发展新闻、出版、文物、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各项文化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完善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制度,努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增加医院病床6.1万张。提高对疾病的监测与防治能力,减少发病率。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水平。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计划外生育,加强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认真做好工业和城市的污染防治工作。
四、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重点和综合配套地加快改革
深化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完成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转换经济机制上,用更多的精力把改革推向前进。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总的要求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立足于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和解决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在体制转换的几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上取得新进展。国务院对今年深化改革已作了具体部署,这里着重强调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深化企业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的方向,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要积极探索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形式,建立健全责任制。努力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深入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并抓紧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有关规章。在完善经营承包制、进一步推广税利分流制度改革的同时,有领导地、规范化地扩大股份制试点。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兼并,合理组建跨行业、跨地区以至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国有小型企业,有的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有的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使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二)加快价格改革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按照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的要求,今年要在价格改革方面迈出较大的步伐。要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办法,适当调整某些重要生产资料的价格,根据条件逐步放开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对那些该放开又有条件放开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可适时放开。价格改革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和人民生活,要充分考虑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在努力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把握时机,保证价格改革措施顺利实施。
继续大力发展商品市场特别是重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抓好钢材、煤炭、有色金属、粮食、食油、肉、糖等重要商品市场建设,搞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加快物资订货会制度改革,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新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商品的特点,努力探索现货、期货市场等不同类型的交易方式。加大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力度,有步骤地抓好包括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金融市场,继续搞好深圳、上海股票交易所的试点。积极发展技术、劳务、信息和房地产等市场。进一步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切实加强经济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整、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大市场。严格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企业用工自主权。配合企业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相应改革劳动工资宏观管理。按照工资总额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工资总量调控办法。完善企业工效挂钩办法,合理确定挂钩指标和浮动比例,真正使工资随经济效益浮动,既挂盈也挂亏。落实企业内部分配自主权,国家相应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调控办法。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范围,加快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积极推行职工个人交纳部分养老保险费的办法,并提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办法,逐步建立包括国有、集体、私营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在内的统一待业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严格各类保险基金的管理、监督和审计。继续搞好改革开放试验区、经济特区和一些省市建立统一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试点。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住房商品化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逐步建立科学的经济调控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和加快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更要十分注意搞好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是搞好综合平衡,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重大比例的大体协调,为市场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各种调控手段的协调运用。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切实更新计划观念,改进计划方法,发挥国家计划的应有功能和作用,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好结合起来。
继续深化计划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1993年,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再减少百分之五十左右;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的比重,按产值计算由1992年的百分之十二左右减少到百分之七左右。对价格已经放开、产需基本平衡的重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如烧碱、纯碱、食用植物油、食糖等完全取消指令性计划。对关系国计民生、供求尚有一定矛盾、价格没有完全放开的重要生产资料,如原油、煤炭、钢材、有色金属等,进一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分配的数量。逐步以国家导向供需衔接计划和国家订货取代生产、流通的指令性计划。在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计划指标的同时,要加强预测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计划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主要是研究战略、制定规划、宏观调控、总量平衡、产业政策、培育市场、重点建设、协调服务。努力改进计划方式,逐步做到主要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经济法规进行间接调控。尽快制定今后时期的国家产业政策,为确定财政、金融、投资和利用外资等政策提供重要依据。抓紧制定振兴交通、能源和发展支柱产业的专项规划,更好地引导和促进整个经济健康成长。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使各类投资主体做到责权利密切结合。健全规范的、稳定的和良性循环的基本建设基金制度。积极推行项目业主责任制。逐步扩大股份投资方式的试点。使用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借贷双方都必须承担风险和责任。
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复式预算制度改革试点,强化国家预算约束。进一步搞好分税制的试点。积极推行税利分流,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改革和完善财税制度,健全新的财税法规,强化税收征管,加强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手段的宏观调控功能。今年从严控制经济总量,关键是管好信贷和货币两个闸门;同时,要努力优化贷款结构。中央银行在继续实行并改进贷款规模控制的同时,加强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和公开市场业务等经济手段,逐步加大间接调控的分量。专业银行目前还要保持政策性与商业性双重职能,但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
建立健全信息咨询系统,为各级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预测和分析,及时协调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抓好“限产压库促销”和企业扭亏增盈的工作。
各位代表!国务院在研究制定1993年计划草案的同时,按照党的十四大精神和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八五”计划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基本要求是,抓住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由原计划的百分之六调整为百分之八至百分之九。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加快交通、通信的建设,特别是要把铁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抓出成效。全国铁路新线建成里程,由原计划的6100公里增加到6600公里;新建复线由3600公里增加到4100公里。市话交换机净增容量由1000万门增加到1800万门。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开发。新增发电装机由平均每年900万千瓦增加到1280万千瓦,1995年钢产量由原计划7200万吨增加到8800万吨。加强资源节约工作,“八五”期间年平均节能率由原计划的百分之一点八提高到百分之三点七。按照规模经济、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加速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成长。放宽政策,正确引导,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加强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同时,相应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财政、信贷收支等。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同时,要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各位代表!1993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是繁重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当前的良好机遇,积极克服各种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奋力进取,开拓前进,兢兢业业,真抓实干。让我们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更好地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国民经济顺利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新华社发)(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