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纠正关于密植的一些错误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7-05
第2版()
专栏:

纠正关于密植的一些错误思想
密植是我国部分农民过去就曾实行的先进的种植方法,也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增产办法。但是,由于不少人对密植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以往推行密植的工作中发生了不少的偏向,直接间接使群众遭受了损失。现在各地正在进行早秋作物间苗和晚秋作物播种的工作。为了把间苗、播种工作做得更好,农村工作干部对于密植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发生错误。
什么叫密植?它的意义是:第一、适当增加单位面积总株数,并作到全苗,以充分利用地力;第二、疏散株与株间的距离,并作到等距,使禾苗发育均衡健壮。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一方面决定于单位面积内种植株数的多少,一方面又决定于每一棵禾苗发育生长的好坏。如果每亩的总株数增多,每一株又都长得整齐健壮,必然增加产量。这是密植可以增产的基本道理,也是实行密植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人对密植有一些错误的看法,因而使这一先进经验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些人不了解密植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们错误地认为密了便好,越密越好,就在种植作物时,无限制地增加播种量或插植株数。有些人只知道增加总株数,不知道疏散株与株的距离,就使水稻密植成了“大株密植”,小麦密植成了“大垅密播”,结果不能使每一棵禾苗得到一定的营养。这样片面的不合理的密植,不但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并且可能引起作物倒伏等危险。
有些人片面地从字义上来理解“密植”,以为密植便是把作物密密地种在一块;他们不了解密植包括增加每亩的总株数和疏散株与株间的距离两个不可分的内容。因此,他们担心密植后通风透光不好,作物容易倒伏和发生病害,并常常用一些由于盲目施肥、盲目密植所引起的倒伏的事实来反对密植。其实,合理的密植,从一定田亩中的总株数来说,密度是增加了;但从各株之间来说,却保持了一定距离,因此更利于通风透光,使作物发育健壮,更不易倒伏和发生病害。今年河北省石家庄农场小麦密植试验结果证明:窄行密植的根多、秆健、倒伏轻微(如,每亩播种三十一万粒、行距四点五寸的,倒伏的仅百分之二点五);大垅稀植的根少、秆弱、倒伏的很多(如,每亩种二十六万粒、行距九寸的,倒伏的有百分之八十三点七)。
有些人提出:实行密植必须具备一定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从原则上说这是对的。要实行高度的密植,必须同时实行深耕、适度施肥、合理灌溉、选用耐肥品种等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但是,这并不是说,在现有基础上就不能适当地实行密植。因为所谓密植的“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的地区单位面积上株数太少,地力有很多浪费,就可以适当增加株数。有的地区单位面积上的株数虽不少,但是宽行大垅,大株稀植,播种不匀,稀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调整株行距,使株与株之间均匀疏散。就我国目前各地粮食作物种植的情况来看,一般的是密度不足,缺株缺苗很多,株行距不适当,这是限制产量提高的重大因素。苏联专家卢森科早在一九四九年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并介绍了苏联密植的先进经验。苏联种植水稻,一般行距是十五公分(约四点六寸),每亩要保证有实穗十六万六千个至二十万个。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由于采用“大株稀植”(行距穴距达到一尺左右,每穴插秧十株以上),每亩结实穗一般不到十万个。苏联种麦,行距十五公分,近来更推行七点五公分(约二点三寸)窄行播种;每亩播种量自二十六万七千粒至三十五万粒(约合十七斤至二十四斤)。我国种麦一般都是“宽行大垅”,行距最窄的也有六、七寸,宽的达到一尺五寸,每亩一般只下种八至十二斤。由于播种量少,便减少了每亩总株数;播种量虽少,但由于行距宽,种子集中行上,仍嫌密挤。杂粮在苏联原则上是不密植的,但例如玉米,近年来采用方形种植法,每亩留苗也达到了三千株;谷子(小米)每亩留苗一般也在四万四千株以上。而我国马牙玉米每亩留苗一般不过一千株,谷子(小米)每亩留苗一般不过二万株,少的在一万株以下。比较之下,我国杂粮种植密度也是不够的。当然,苏联实行高度密植是有全面发展的高度农业科学技术作基础的,我们不能机械地按照他们的标准实行高度密植。但是,根据我国耕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逐步地、适当地实行密植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却是可能和必要的。好好总结群众中已有的经验,为推广密植准备思想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地区的干部片面地认为密植是外国或外地的经验,不能在当地推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地区,小至一乡一村,种植作物的密度都不是完全一致的,都有比较合理的,也有比较不合理的。因此每一地区都可能在当地找出比较合理的种植密度,总结出相对的密植增产的经验。就地推广这些经验,实际上就是初步推广密植。把密植的办法拒之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正是忽略当地群众已有的密植增产经验的一种表现。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品种,在不同的耕作条件下,要密到什么程度?每亩栽多少株、株行距多远最合适?都应该从总结当地群众经验中找到答案。在推广密植工作中,应该用就地取材、就地推广的办法。不考虑当地具体情况,硬搬别地办法,强迫群众接受,不但不能达到真正推广的目的,并且可能使群众遭受损失。特别是玉米等需要中耕的作物,对营养面积的大小的反应十分敏锐,盲目密植,危险更大。一九五○年山东推广金皇后玉米,没有做好技术指导,有些群众按照当地玉米种植办法,每亩密植三千多株,结果光长秆,不结穗。我们应该记取这个教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