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有了新思路才有大手笔——访北京市市长李其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领导干部学《邓选》

  有了新思路才有大手笔
——访北京市市长李其炎
本报记者杨传春
李其炎同志是今年初当上北京市市长的,全市人民赋予新一届市政府的任务十分明确:提前三年实现小康,大踏步地走完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二步”,为“第三步”更大的发展牢牢地打下基础。
“担子不轻,机遇不少。”他在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总结道。他指着正在学习的《邓选》第三卷卷尾的“南巡谈话”,深有感触地说:“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要抓住机遇,是很及时的。90年代的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发展态势,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如果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或是坐而论道,光说不干,就会蹉跎岁月,贻误子孙,我们就真正对不住历史,对不住人民了。而面对机遇,最关键的是个‘抓’字。抓住不放,就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作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大都市,北京经济发展自然有许多优势。谁能估算出“中国首都”这四个字的无形价值?当然,大也有大的难处。谁能算出1000万人衣食住行实现“小康”需要多少钱?
困难多,机遇更多。李其炎认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本身就是极好的机遇,而对于北京来说,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开放是90年代最突出的机遇。在这方面,北京还要坚持大胆解放思想、排除干扰,“警惕右,主要防止‘左’”,这样才能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子,也才能把北京尽快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离不开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李其炎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敢不敢拿来,为我所用,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是不是理解得透彻。改革开放15年来,北京尝到了对外开放的甜头。现在,北京已和世界上18个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同上百个国家保持着经济贸易往来,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全市累计已批准“三资”企业7000余家,外商协议投资总额170亿美元。特别是今年,对外开放更是突飞猛进。最近又有好几家世界驰名的跨国公司和财团纷纷来到北京洽谈项目,明年的形势将会更好。对外开放极大地推动了首都的现代化建设,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立交桥……,北京“长高了”,变化的节奏更快了!不光外国人惊讶,就连许多老北京也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不搭上几天功夫逛逛北京城,还真难识家乡新面目。没有对外开放,哪会有这番令人自豪的景象!
怎样把对外开放这个机遇紧紧抓住?李其炎说,自然是要建设好吸引外资的“硬环境”,同时要搞好“软环境”的建设,包括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完善政策和法规,保持社会的稳定等诸多方面。可以肯定地说,北京城将更开放,北京人的观念也将更开放。开放的北京正以灿烂的文化、优越的环境和富有魅力的经济发展前景吸引着八方来客。这些天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正抓紧学习、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大家的共识是:北京要在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方面带好头,要在坚持改革开放方面迈大步,让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在世界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那么,“开放的北京”将会遇到哪些困难呢?李其炎略作沉思,随即微笑着说:“困难当然是不少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最主要的恐怕还是这个,”他指了指脑袋,“还是要大胆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就会出新思路,就敢作大手笔,就会有大发展,我们社会主义的首都就前途无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