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服装流行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6
第8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服装流行色
齐小乎
   甲骨文上的老祖宗
衣,是个甲骨文,形状如件上衣,说明它很早就有了。人类从以物遮体起就意味着诞生了文明。服装的发明,不仅意味着产生了工业,且证明已产生了文化,人类懂得了要追求礼仪。服装最初完全用于御寒,或许那还称不上服装。“衣食足而后廉耻兴”。人类一旦懂得了礼仪,就再不可能忽视它。从追求礼仪到追求美,这个过程的发展直到今天。
人对美的追求在服装上体现得十分充分。封建时代,“衣冠之人”代表一个阶层;“衣锦还乡”、“衣绣昼行”被视为一种很高的境界;“龙袍蟒带”、“黄袍加身”不仅款式、甚至颜色都为一些固定角色专有。社会向前发展了,“中山装”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群众和总理的服装尽可以是一种款式。“文革”间,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粉碎“四人帮”,人们思想变化了,街上流行起“黄裙子”,人们新奇、兴奋,继而红,继而绿,服装的色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广大人民而言,这种穿衣的变化,是由于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但不可否认,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包括政治因素,都在影响着服装的变化和发展。
   领导时代新潮流
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和要求日益增加,使服装不仅形成一个行业,且是一个龙头行业,带动着与此相关的众多企业。服装最开始被认为是老太太针线即可做得的事,服装理论自然就更谈不上了。服装厂的出现,标志着服装的需求已形成规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优秀的制衣厂、服装厂主导着市场。北京一家大风衣厂,好的款式仅一种就生产十几万件,不断翻单(相当于出版业的“再版”)。当时人民的生活水平维持在一个要求服装结实、可体、大方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眼界放宽,思想解放,体现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由单调的色彩和款式一下到五彩斑斓,追逐流行色。一种艳丽的洋红色,女士们从夏天的衬衣穿到冬天的棉袄。流行也是一种文化,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但它还不成熟,而成熟的阶段应是体现个性化的阶段。我国的消费者已在朝着这个阶段发展。人们追求新潮心切,而现有的服装厂家又不能满足消费者,人们就只好把眼光转向个体户,转向那些舶来品,转向改革开放早的沿海地区。而应运而生的规模不大的各种形式的服装厂,以新颖的款式、小批量的产品悄悄打入市场,颇令消费者青睐。我们说,人们的文化观念不仅影响着服装行业的发展,且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一面镜子
人们要求服装舒适而挺括,美观而大方,这就要有相应的面料跟上,服装面料纤维的走向决定了服装的挺括,这种挺括的程度完全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这是一种由技术美转化为艺术美的能力。
服装具有使用性,这是服装最基本的特点。同时它还具有社会性和艺术性,社会性是阶级、身份、职业的标志。服装的使用性和艺术性就我们前面的阐述表明,它们已由截然分开的两个观念开始相互转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到文化和经济两大观念上来,它们相互渗透、影响。服装在今天,已绝不仅仅是几套衣服够穿即可的事情了。就个人而言,穿衣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教养、气质、审美诸多方面;就服装本身而言,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经济水平、文化素质等综合水平,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
新兴的时装表演,已经把服装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层次,服装已经进入了文明和艺术的殿堂。至于所谓追逐名牌、精品,一件衬衣上千元,一套西服上万元仍不乏买主,那是因为开放的经济派生了一批腰缠万贯的“大款”族和“高消费热”的缘故。当然,也未必是一种正常现象。(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