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嘉庚精神”再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8
第1版(要闻)
专栏:

  “嘉庚精神”再现
本报记者 周庆 郅振璞
当年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的精神,今天在厦门再现。4月6日上午,在厦门大学72周年校庆会上,刚宣布组建“厦门市外经贸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当地14家外经贸企业即慷慨捐资1320万元人民币作为基金,以示支持。下午,14家企业的经理们,又围绕企业支持教育、教育支持企业这个主题,回答了30余位记者的提问。
当本报记者问及企业职工对这一捐助有何看法时,福建省九州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公司总裁赵裕昌回答道:“我们的员工表示理解、支持和赞成。”他说,企业虽也有困难,但教育困难更大一些,企业有责任为教育创造好一点的环境,包括设施建设、教师待遇等,以加快改革。去年初,这个公司已捐助人民币100万元给厦门大学,设立了3项奖教金:南强奖、优秀教学成功奖、九州奖。这次又捐助100万元人民币。
厦门经济特区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英国介绍,该公司1984年由总经理带领几个人在工棚里创办。到1992年,进出口总额已达2.3亿美元。公司发展的关键,是引进人才。国际金融、财会、法律、经贸人才不断补充,已使职工队伍成份发生变化: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54%。今后,公司要发展,还得靠人才,所以这次公司又捐助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教育事业。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副总经理邱永国告诉记者,厦大已为该公司输送毕业生60多人,增强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这次,他们捐助150万元人民币。希望厦大今后能培养出多学科的高级人才,多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
有72年历史的厦门大学,被称为“特区人才库”,每年要为市里输送大约700名毕业生,提供一批科技新成果,为市政府、众多的企业提供科技、法律、金融、经贸、财会等各方面的咨询。这次,首倡这种基金会形式的厦门市政府和市委,与企业家们一块制定了基金会章程,基金的使用由14家企业议标产生,使用权一年,一年后将基金如数返还基金会,并将中标所确定的回报金额交给厦门大学用于发展教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