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警惕:重复建设再升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8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述评

  警惕:重复建设再升温
本报记者李茜
当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浪迎面扑来之际,重复建设、重复引进也在一些地方悄然升温,如不因势利导,必将给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酿下新的苦酒。
重复建设并非新话题,早在“六五”期间即已出现,“七五”继续发展,洗衣机热,冰箱热,棉纺织热,彩电热等等,此起彼伏,导致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大量积压,经济效益低下,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
重复建设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现有和即将形成的生产能力,已明显超过目前和今后几年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以及可能的出口量,致使生产能力大量闲置。这种情况以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洗衣机等产品较为突出。我国现有彩色电视机单班年产能力为2000万台,近几年市场年销售量大体为1000万台左右,仅相当于生产能力的50%。目前全国电冰箱年生产能力1200万台,设备和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不足40%。据有关方面对30家企业调查,亏损的就有11家,一些企业濒临倒闭,负债累累。洗衣机也有类似情况。据市场预测,这些产品即使不再扩大生产能力,现有设备到1995年也不能满负荷运转。
第二种情况是,加工能力已大大超过原料供应和市场需求量,导致生产能力严重放空,产业结构失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纺织行业。前几年各地竞相建设纺纱厂、织布厂,致使棉纺能力急剧膨胀,目前已有1/3设备闲置,相当于120亿元至150亿元的投资未能发挥作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少新建项目技术水平低,布点分散,不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结果是产品成本高,质量低,社会经济效益甚差。以汽车行业为例,现在全国共有汽车整车制造厂160余家,年产量达到1万辆的仅6家,大多数产量不足千辆,完全不符合汽车生产起点高、专业化、大批量的要求。家用空调器厂的合理经济规模为年产20万至30万台,目前全国生产空调器的厂点已达70多家,年产能力在5000台以上的43家,达到合理经济规模者仅一家。
值得警惕的是,过去重复建设的旧债未了,如今又添新债。现在有些地方和行业置已酿制的苦酒于不顾,掉转车头又向新热点进军。产值大、利税高的乙烯、聚脂等项目成了大家角逐的热点;各地上轻型汽车和汽车发动机的热情也不断上升;现有家用空调器和原油一次性加工的厂点尽管已经过量,盲目发展的劲头仍然难以抵挡。
重复建设目前还出现一些新动向:一是出现产品延伸的趋势。在部分产品装配能力闲置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和部门从“小而全”、“大而全”方面打主意,追求主要零部件和原材料自我配套。如为彩电配套出现的彩管热、玻壳热;汽车热推动了轮胎热和车用空调器热等等。重复建设的另一个动向则是高技术重复引进。如数控机床、光纤光缆、集成电路等产品,技术高,难度大,但一些地方、部门和企业不顾自身的技术实力,争上这些产品。
产生重复建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地区和部门未能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是重要因素。实行“分灶吃饭”,调动了地方政府生财、聚财、理财的积极性,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这项办法也带来了如何防止局部利益冲击全局利益的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重复建设屡禁不止,地方保护主义也应运而生。地区封锁和垄断等保护性措施,造成市场分割。有些地方改装生产的硬顶吉普车,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质量和技术标准,但由于地方政府给予保护,并允许发给地方牌照在本地使用,这些工厂的产品仍然能销售。
有关专家认为,防止盲目重复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首先是改革投资体制,严格实行政企分开,明确建立和强化企业法人投资风险责任制。当前我国投资体制的弊端是,投资主体不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有一定的投资决策权,许多建设项目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支持、干预下形成的,很难找到风险责任的具体承担者。这种有人决策,无人负责,无人承担风险的体制,成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温床。因此,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主投资、自担风险的投资主体,有利于打破投资体制上的“大锅饭”,剔除重复建设的弊端。
有些地方出现重复建设,往往与对市场需求变化缺乏及时了解,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盲动状态有关。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搞好信息的采集与发布,开辟权威的市场信息传播渠道,定期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及国内外商品供求信息、新产品开发信息等,这样,投资主体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心中有数,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即使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在市场竞争机制中也不难得到及时纠正。
当然,还要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重复建设既然根源于投资主体的利益驱动,那么,防止发生上述问题,就要因势“利”导。一方面是理顺价格,使价格逐步符合价值规律,逐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平衡利益关系,以加快资源产业的发展,促使“加工工业热”降温。同时,从财政、税收方面对盲目重复建设加以限制,凡达不到合理经济规模及生产市场饱和或即将饱和产品的建设项目,均课以重税、提高贷款利率,使投资责任者感到搞这些项目无利可图,甚至可能在经济上受到损失,自然望而却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