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也谈“一竿子插到底”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04-09
第2版(经济)
专栏:换脑筋话题(二十二)

  也谈“一竿子插到底”及其他
  伊佳言
经济版的“换脑筋话题”专栏,我还是喜欢看的。虽然它发表的是一家之言,但对我开阔思路“换脑筋”是有好处的。不过有的文章的论述,似有片面之处,我也愿意发表一家之言,做一点商榷。
2月1日发表的《“一竿子插到底”就好吗?》一文,我认为在概念上有一些混淆。大家知道,“一竿子插到底”这句成语,现在主要是被我们应用来说明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它是说,领导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亲自调查研究,有时候需要到现场去直接获得认识,解决问题;我们做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既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号召上,又不能只是一般地抓一抓,而是一定要抓到底,直到真正地抓出实效来,抓出我们预计的成果来,方才罢休。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出巴掌来,看起来样子像抓,但是没有握紧,还是什么也抓不住。在党的十四大之后,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任务都已经很明确的情况下,要抓落实,要真抓实干,要克服某些地方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调这种作风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应该对提倡“一竿子插到底”笼统地提出怀疑。
上述那篇文章主要篇幅是要说明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当然是对的,这也正是我们大张旗鼓宣传贯彻《条例》要解决的问题。这至多是说明了政府部门不能借口“一竿子插到底”包办企业应该自己做主的事情,而不能由此就否定了深入实际、抓落实、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这里所说的“底”的含义,不能解释为基层应该自己决定的事情,而主要是“落实”的意思。所以,即使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同样有一个“一竿子插到底”的问题。
那篇文章也肯定,政府官员如果是制定大政方针或宏观决策前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一竿子插到底”就不仅无可非议,而且很有必要,甚至要大力提倡,大加褒奖了。这些说法很好。但文章采用了一个对“一竿子插到底”提出质疑的标题,就会使读者感到这些重要的观点倒是带有附带的性质,不是那么太重要了。这也许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另外我还想顺便提到另一篇文章,2月21日发表的《观念新旧有标准》。这篇文章举了一个例子说,某汉奸的孙子现在作为一海外投资者,要买回原来那个汉奸被没收的别墅(现在是一座结核病医院),在那里建工厂。作者认为,不同意那样做的是旧观念。我认为这起码是简单化了。就按作者说的,观念新旧的主要标准,是对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那么有什么理由证明,一定得在这个已经建成医院的原别墅的地方投资建厂,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在别的地方投资建厂,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呢?
总之,我认为观念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经济的因素(这是根本的)之外,还有政治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种种因素在起作用。因此谈换脑筋必须注意科学性,切忌片面性、简单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